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安全评估

生物安全评估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3.培养特性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或扩增培养是实验室最常见的实验活 动,通过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特性可直观根据其形态特征 进行初步鉴定,了解病原微生物对营养需求、生长繁殖速度 以及是否在实验过程发生了污染,
对细菌真菌可通过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的菌 落形态,菌落形成时间;对碳源、氮源、营养类型的营养要 求;代谢产物的种类、产量、显色反应以及产酶种类、反应 特性、生理生化反应,了解分析不同菌种或菌株的差异。病 毒在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进行,以死亡、发病或病 变等作为病毒繁殖状态指标,或以血细胞凝集、抗原测定等 作为间接指标,可采用空斑法测定病毒数量。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背景信息与分析
通过病原微生物的相关背景资料与分析, 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毒力、致病性、生物 稳定性、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病原微 生物的地方流行性,有效的疫苗和治疗及诊断方法 的可用性等信息,为进一步分析评价可能造成风险 以及危害程度,采取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病原 微生物背景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病原微生物变异应注意收集分析不同微生物的 遗传稳定性与发生突变的频率,以及理化因子对变 异的影响以及产生变异后病原微生物毒力与致病力 变化的势。
评估在是在基于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的 基础上,同时考虑实验室活动中可能涉及的暴露或潜在暴露因 素与意外事故、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人防护、废弃物处置、实 验室保安、人员素质、火灾、水灾等其他因素,通过对各因素 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评估采取措施后的 残留风险,建立适时的再评估方案与制度。风险评估可帮助生 物安全实验室设计者与使用者确定实验室的规模、设施与合理 布局,帮助操作者正确选择生物安全水平(设备和操作),制定 相应的操作程序、预防风险发生与可能发生风险后的方案与相 关管理规程,以便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可采取适宜安全防护措 施、减少危险性事件发生,将工作人员暴露的危险和使环境污 染降到最低限度。
如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 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 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 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5.遗传特性
微生物的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是 鉴别病原微生物菌毒株型特异性的指征,对病原微生物 的鉴定、菌毒株变异、毒力与致病性、耐药性以及临床 检验具有重大意义,了解微生物的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背景知识对生物安全实验室污染与人员感染分子生物学 监测方法以及对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防护的 选择提供依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风险评估
王国治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是生物安 全的核心工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是建 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规范的风险评估工 作应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时评估于实验活 动之中,定期阶段性再评估于使用之后。完善的风 险评估制度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2.形态特征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有助于鉴定病原微生物以 及疾病的诊断,同时有助于评估操作病原微生物是否污 染、生长状况、毒力以及抵抗力。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在宿主体内外生长繁殖与生 物学特性相关,如炭疽杆菌是否有荚膜芽孢形成率的高 低与炭疽杆菌抵抗力、致病力和免疫性有关。对于细菌 应关注细胞的球菌、杆菌或螺旋菌的形状、大小、排列、 染色反应以及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对于病毒应 关注形态属球状病毒、杆状病毒、砖形病毒、冠状病毒、 有包膜的球状病毒、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封于包含体 内的昆虫病毒以及大小是否有囊膜等。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4.免疫学特性
不同类型病原微生物抗原存在差异,即使同一种病 原微生物其抗原也可能存在差异,利用其差异常用于亚 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 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通 过抗原存在差异的特性可作为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学鉴定 为实验室感染监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应根据病原微生物测序结果,收集具特征性的基因 及编码产物信息以及与遗传特性相关的传播能力与致病 力、对药物敏感性的分析等信息。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6.变异性
病原微生物可发生自发或在外因作用下发生碱 基的增加、缺失、变位、重组,使其在生物学特性、 耐药性、免疫学特性发生变异,可导致病原微生物 毒力与致病力增强或减弱,了解病原微生物变异规 律与特征,将有利于跟踪微生物变异避免或规避风 险。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 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 家流行的状况不同,因此,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 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并考虑 是否具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来划分各自的微生物 危害程度分类。我国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标准除进行危 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 输的包装要求,详见卫生部与农业部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分类与起源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是从事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人间传 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危险等级和实验操作的生物安全实验 室等级是以病原微生物属或种确定。微生物的分类是根据微生 物的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 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其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 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病 毒除上述分类还应考虑其结构的大群划分:(双链)ds DNA, 有包膜;(双链)ds DNA,无包膜 ;(单链)ss DNA ,无包膜; (双链)ds RNA,有包膜;(双链)ds RNA,无包膜; (单 链)ss RNA,有包膜;(单链)ss RNA,无包膜。同时了解 该病原微生物原始分离有关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