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发表时间:2010-06-18T16:27:08.530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占世英[导读] 本文在分析新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更多体现人文性,突出语言文字魅力和教师个性,慎用多媒体,降低“现代化”。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占世英(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一中学536100)【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引人关注,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即教材的不断更替;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其中多媒体教学是重要一方面。
本文在分析新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更多体现人文性,突出语言文字魅力和教师个性,慎用多媒体,降低“现代化”。
【关键词】享受;思想观念;体现人性;个性差异【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91-02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教师、学生传统的教学、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不是单指语文科的教学、学习方式,而是指学习任何学科的教学、学习方式。
它应该贯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甚至贯穿学生一生的学习。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
如果我们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我们会看到这样一派“陶然共忘机”的享受图景:汉字的形象美与音韵美,成了让师生惊异与敬慕的享受底蕴;文本世界的意象美、人文美为师生的沉醉与吐纳平添无限的享受韵味;师生在审美熏陶中享受、在忘我的体验中享受、在灵活自如的实践中享受、在心灵如沐春风的陶冶中享受。
可以说,“享受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师生的生活方式,语文不再是学生外在的负担,而是一个丰富多彩、充盈生命力的有机体,学生愉快地享受语文学习,用语文的眼光诗意地看待生活,保持心理上的乐观平和、情感上的充足愉悦,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
所以,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就是从以往学语文的那种枯燥、厌烦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语文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美好境界中来。
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 转变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看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工具性应放在首位。
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他们阅读、写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文兴趣和文字修养。
2 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
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
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
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3.加强文学教育,注重情感熏陶新教材增加了课文的可读性,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
学习语文不唯字词、语法,还包括阅读方法指导、写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学素养则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古代课文不少于30%,要求6个单元占两个单元,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编排。
对古诗文,要求熟读背诵,能借助工具书理解。
5.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教学参考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过去教参强调结论性的东西,对教学形成限制,与编写的初衷相悖,新教参淡化了对课文的解说,给教师留有余地,改变把教参当教案的状况。
语文教学是感性化、个性化的教学,尽量降低“机械化” 新教材更体现人性的关怀,注重人际的沟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语文课堂更需要老师的个性,让良好的气氛感染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感性化、个性化的教学,而在课堂中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就会削弱教师的魅力。
打个比方来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中餐式”的,而被多媒体所取代的课堂变成了“西餐式”的。
做中餐如果过多地依赖于程式化的、机械式的手段就不会是地道的中餐了。
尽管使用同样的材料但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中餐味道不同,而不像西餐的麦当劳,由于是使用同样的程序和机器做出的,使得世界各地的麦当劳都是同一个味道。
培养学生不能使用程序化的、机械化的自动化生产的形式,而是要突出人性的个人魅力。
尽管在新教材中体现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知识的思想,但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不宜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
同时,作为老师,我们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对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孩子,要给以更多的关爱,促其健康发展。
我们提倡热爱学生,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但严而有度。
所谓“诲人不倦”,就是要求我们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严肃认真地分析帮助,哪怕千遍万遍地重复教育。
对学生“护短”,反而是教师的失职。
如果缺乏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爱”。
再有,老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严格划分行为训练和行为惩罚的界限。
如果界限混淆,就会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因此,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虽然他们会偶尔出现“不正当”行为,但并非“朽木不可雕也”。
只要我们把爱撒向孩子们的心田,入微体察,循循善诱,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所以,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变得更好,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变化或变坏了,就是教育的失败。
“让失败率为零”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当然这也决非教师的一日之功,这里要渗透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现在细想,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雏鹰若没有母鹰的放手,绝不会搏击云天;学生若没有老师的放手,绝不会学会创新。
把教学的指挥棒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老师,只会禁锢我们的学生。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到的思维,他们所缺的一种信任,只是一个机会。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给每一棵草以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更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树立良好师德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所谓教师的“师道尊严”,学生的“唯命是从”,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
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新时期的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把全身心的爱,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光荣称号。
富予的深刻含义应该把握,真正在阅读时走好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两个来回。
文题是思想内容的浓缩,要檫亮学生的眼睛阅读文本,看清庐山真面目。
2 学习语言要扎实,等闲识得东风面这一节课上,要学习掌握9个生字,它们在读音上学生能分清“软、实、刷、若”是翘舌音,“坑”是后鼻音,“甘、钱、盆、软、扮”是前鼻音。
在出示生字后,首先安排学生认读,并说出这些字在认读上有什么注意的地方告诉大家,这种安排,学生基本上分得清楚,显得饶有兴致。
字形上,我只选了“买”和“实”,让学生从分清字形大圈子里,用“谁和谁长得最相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用“这两位,除头部不一样,下面都一样”作结,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两个字的字形。
当时用红色笔将和描红了一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字词教学上不落俗,要脱俗,凡事不搞一刀切。
重点理解“甘、彼”牵出“淘”。
我是这样完成这一过程的:学“甘”,由笔画最少引出“甘”,由查户籍档案,了解它住在哪里,后面的邻居是谁?这样找出词语甘心,并查字典掌握了“情愿、乐意”的意思,此时不舍不弃地问它前面的邻居是谁?引出不甘心,并板书“不”,问“不甘心”是什么意思?学生脱口而出,不情愿、不乐意。
此时,教师迅即推出《龟兔赛跑》。
乌龟明知不如兔子跑的快,但不轻言败,奋力比赛,结果赢了,这叫乌龟(不甘心)。
兔子明知乌龟跑得慢,却输了,这叫兔子(不甘心);不甘心一词,说明彼得已奠定付出全部精力的思想基础;学“彼”,为了推出主人公,彼是谁?他知名度高,当即板书:彼得·弗雷特,这人姓什么?学生的思维被点击,说什么姓都有,老师扎紧口袋,道出此人姓弗雷特,叫彼得,课文后来一直叫他彼得。
译音中“·”表示什么?教师:他把姓和名隔开,又把姓和名紧紧联结在一起。
课文中还有谁?学生在听老师范读后了解到了“淘金者”,并板书。
淘金者是什么意思?现在用查无字字典的办法解决。
同学们见过或干过家务活淘米做饭。
淘米用水把什么洗掉?(生:米糠、石子、沙子还有虫子)把什么留下来?(生:白米、大米),那么淘金呢?(用水洗的办法找金子),淘金者呢?此时已理解了这一意思。
教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问:淘金有多少人?蜂拥而至是什么意思?说有很多人。
这些人来势凶猛,像蜂子(听起来像疯子)一样。
这些人中都有哪些人?一定有哪一位?这样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我想,不论哪位名师异地献艺,都不会人“生”。
只要学习理解运用了语言,语文课就有语文味。
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到了他们的兴奋)3 教学设计要朴实,淡妆浓抹取相宜学生的感悟、理解、体验、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引导阅读课文,必须做好“点、线、面”的准确切入。
点即事情的起转承接;线,课文的顺序、脉络、层次;面即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一切,都由阅读统领。
3 1导读。
这节课,由导入获得的初步认识“获得财富”,吸引学生注意课文讲的是怎么回事?激发学习课文的内在欲望。
3 2范读。
看似重在做示范,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还把蕴涵深刻道理的美文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包装,赞美的信息一旦传递给学生,就会奠定学生想学的情感基础,为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蓄势,感受人物的崇高,在幼小的心灵打烙“劳动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