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文阅读”听课感悟

“群文阅读”听课感悟

“群文阅读”听课感悟
对于群文阅读课,作为农村语文教师的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但没有在意,也无深究,更不明白其意。

一直以为群文阅读是高高在上,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农村教师平常对付单篇课文教学有时也尚感力不从心,何况多篇?学生一篇都不知如何来读,何况多篇?能把单篇精读教学打磨精致就很不错了。

也从来没有考虑过“阅读教学除了单篇精讲之外,还有哪些教学形态?”这个问题。

X月X日上午,我有幸在XX路小学聆听了XX老师的“群文阅读——美丽的色彩”的课堂教学展示,张贞老师从群文阅读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阅读形式,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课堂,再加上陈燕老师的一场关于“群文阅读”的专题报告,细致的分析了群文阅读的内涵,这样一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培训学习,感觉受益匪浅。

张贞老师的这节课,令我印象颇深。

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XX老师首先出示大自然中各种各样花的图片吸引学生,然后,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牛旁花》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色彩的美丽,老师顺势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美丽的色彩。

随后,XX老师以学生们学习过的《咏鹅》一文为例,带领学生找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

接着提问“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在古诗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颜色的词。

”学生都积极发言,然后自由读、逐句读、齐读、配乐读儿歌《画春天》,对比“红的———红红的———红艳艳的,白的———白白的———白亮亮的,蓝的———蓝蓝的———蓝晶晶的”体会文中色彩词的美丽,感悟色彩变换及词语修饰的层次,展开充分的想象练习说话“我有()色想到的了()”,分享所得。

老师相机进行指导、点拨,并辅之以板书。

在老师从容不迫而又满含热情的调动下,学生们越来越踊跃的发言,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热烈。

在总结阶段,老师以多媒体显示了《秋天来了》,诗中的“金黄、蔚蓝、火红、姹紫、、、、、、”使学生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的深化,把自然中的色彩美与词语的修饰美很流畅地结合了起来。

最后,老师让学生们把这些词宝宝带进春天,仿编诗歌《春天来了》,因为有了前面的阅读体验和方法总结,学生们纷纷发言,个个都成了大诗人,课堂气
氛达到了高潮。

在下课铃声响起的前一分钟,XX老师推荐阅读儿童诗《爱什么颜色》、金波《屋顶上的小树》、、、、、、学生当然高兴地接受了。

这样一堂“群文阅读”的好课,似乎把学生习字、连词、遣词造句、某篇成文的问题都解决,是否会消弱知识基础巩固的疑问也打消了。

听课之后,张老师和我们听课的老师们一起进行了交流。

交流中,她细致地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虚心地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还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疑问。

这次活动,使我对群文阅读有了新的认识,我明白了落实“群文阅读”的前提是选好文章。

作为一线教师最好操作的是从课内走向课外找到一个议题,群文阅读就是以某种方式把一组文章组合起来读,那方式是什么?比如今天是以“颜色”为一个议题,老师要善于找到这个议题,把相似相关的文章,或者写作方法等有相似之处的文章组合在一起。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群文阅读的课堂以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为主,有了兴趣他在课外的时候才更主动去阅读。

没有兴趣,孩子的课外阅读就完全成了空谈。

最后,老师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能是评判者去评判孩子的对与错。

要在课堂中,多鼓励多引导多启发,多激发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天课堂上的张老师始终以一种“蹲”下来的姿态面对学生,师生一起品读、赏析诗歌,共同感受诗情、诗境,以及儿童诗特有的天真烂漫的语言和美好纯真的情怀。

这是一节平实的课,没有过多花哨得令人目眩的表演,有的只是师生间最真实的交流互动与情感的碰撞融合。

由此看来,群文阅读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困难,可以尝试,它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都很强,是有规律地组织文本材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并不冲突,反而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张老师等人已成了群文阅读的领头羊,我们只有乘势跟上。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大胆进行这样的尝试,希望可以通过“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等有效途径,将孩子们带进书的天地,让孩子们沐浴在书的芳香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