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

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来说,显示出一定优越性。

4.固定资本不易移动,存在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5.从发达国家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政策环境无疑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引导性因素,因为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6.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

7、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8、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9、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

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来说,显示出一定优越性。

10、固定资本不易移动,存在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11、运费主要有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组成。

12、运费由于运价制度不同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等。

三、辨析1、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答:古典区位理论:成本最小,利润最大,严格的假设条件,主要考虑劳动力、运费。

现代区位理论:额外考虑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现代区位论有市场占有率、吸引和稳定人才、形象、名声等。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答:区位条件:对空间而言,所具备的条件。

区位因子:对区位主体而言,影响分布的原因。

四、简答1.简述经济活动区位与特征。

答:区位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

特征:有限性、区位竞争、空间摩擦影响区位移动。

2.举例说明什么是区位理论。

答:(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区位已知,研究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

答:(1)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4.简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的时候必然选择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

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

5.信息时代工业区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6.分析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

(3)传统污染型企业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

7.分析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分析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9.请举例说明集聚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请举例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论述1、某地区开辟了一旅游基地, 经过测算门票收入在10年内收不回成本,有人认为这种开发不合理,不经济,还有人主张从区域范围看是合理的经济的, 那种观点对?为什么?2、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还需要政策的作用?简述ZF行为及政策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3、从区域环境角度分析FDI的区位选择。

4、汉中能发展软件产业吗?如果想在汉中发展软件产业,请问您给的意见与建议是什么?如果不能,请论述为什么?5、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城市群的区位优势。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5分)一、名词解释1、逆杜能圈:现在城市周围不仅有农业利用的土地,同时也有夹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的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既所谓的"逆杜能圈"。

2、不完全竞争: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

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垄断竞争等3、需求圆锥体:需求圆锥体本来是以啤酒的销售状况为例,在此我们转化为一般的货物G。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消费者购买某种货物的数量,取决于他准备为之付出的实际价格。

这个实际价格,就是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运费。

很明显,实际价格随货物提供点的距离长短而变化。

距离越远,运费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越高,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越少。

4、收益性空间::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二、辨析1、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答:杜能圈的前提:均质平原、一个中心、马车交通、孤立国、追求利润最大化。

特征是由内往外集约型降低。

逆杜能圈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差。

2、便在原料与局地原料答:便在原料指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只有在特定场所存在的原料,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为局地原料。

3、纯原料与损重原料答:纯原料指在工业产品中包含其全部重量的局地原料。

损重材料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量损失,最终只有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的局地原料。

4、经济人与满意人答:经济人指完全掌握了所以环境的全部信息,并且具有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的选择所以事物的能力。

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经营者,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进行的“人”,及满意人。

三、简答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构建过程及结果。

答:根据前述各种假设,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构建的基本思路。

答:假设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3、简述寥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构建过程。

答:廖什认为,每一单个企业产品销售范围,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而产品价格又是需求量的递减函数,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总销售额是需求曲线在销售圆区旋转形成的圆锥体。

随着更多工厂的介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由此形成了圆外空挡,即圆外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不能得到市场的供给,但是这种圆形市场仅仅是短期的,因为通过自由竞争,每个企业都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因此圆与圆之间的空挡被新的竞争者所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的市场网络。

这种理论与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很相似。

4、简述普雷德行为矩阵理论。

答: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行为矩阵由信息水平轴和信息利用能力轴构成,各个决策者均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之上(如图)。

信息水平轴表示在某种区位决策时,各个决策者拥有的信息的质与量;信息利用能力轴表示决策者运用信息的各种能力。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5分)一、名词解释1、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

不同行业(如零售商业、医院、饭馆、旅社、邮局等)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不同;同一行业内部又因其活动和规模的差异,服务范围及“门槛人口”也不同。

2、空间需求曲线: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