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Broadcasting二、课程编码 0500971三、学时与学分:32/2四、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等相关课程五、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建立广播电视学科的知识框架;2、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史和趋向,初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和多种样式;3、强化广播电视专业思维与专业理念,为进一步的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打下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论(2学时)一、广播电视——最大众化的现代媒介二、广播电视媒介素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三、广播电视学科——理论路径与实践指向第一章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作用(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三、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四、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作用一、信息传播二、环境监测三、文化传承四、怡情悦性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基本概念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二、广播电视的划分三、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一、广播的发展二、电视的发展第三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一、美、英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趋势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1.1.符号的含义2.广播符号的构成3.电视符号的构成第二节广播电视符号的表意一、声音符号表意二、画面符号表意三、文字符号表意第三节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一、树立广播电视符号系统观二、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与技法三、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第四章广播电视的节目构成(6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一、节目的含义二、节目类型的划分三、节目本位观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一、新闻性节目的主体地位二、新闻性节目的主要类型三、新闻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三节广播电视教育性节目一、教育性节目的地位二、教育性节目的分类三、教育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四节广播电视服务性节目一、服务性节目的地位二、服务性节目的主要类型三、服务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五节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一、文艺性节目的地位二、文艺性节目的主要类型三、文艺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6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的采制特点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特点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特点第二节广播电视的采制流程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流程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流程第三节广播电视的采制要求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要求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要求第六章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2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与作用一、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二、广播电视传者的作用第二节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一、理论素养二、专业技能三、职业道德第三节广播电视传者——主持人一、主持人界说二、主持人作用与素质要求三、个性化主持风格第七章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2学时)1.1.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与作用2.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3.广播电视受众的作用4.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5.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6.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7.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8.广播电视受众视听心理9.广播电视受众视听需求第四节广播电视受众调查一、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内容二、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方法三、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应用第八章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2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体制界说1.1.广播电视体制的含义2.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类型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体制1.1.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回顾2.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一、世界主要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动向二、我国近年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态势八、教材及参考书:1、吴玉玲:广播电视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2、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李幸、刘荃:广播电影电视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蔡凯如、黄勇贤: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5、吕萌、左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合肥工业出版社,2004年6、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7、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9、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施天权: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九、考试方法结业成绩=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
闭卷考试。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作用第一节广播电视的物质性质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广播电视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的大众媒介。
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及其媒介物是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物质属性,即由广播电视物质基础决定的性质。
有学者也称之为自然属性。
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是即时形象性。
即时性是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着的时效特性。
形象性是视听符号构筑的整体形象性。
三、广播电视的比较优势广播电视的物质性质决定其传播优劣势传播时效:及时性、实时性传播的空间:无远弗届,“在场”传播传播符号:视听兼俱,整体性形象传播接收:家庭接收,个人接收:“随时、随地、随身”作业:结合一个个案,谈谈对在场传播的理解。
互联盛典,钱塘观潮直播,雅安地震报道~蒋林四、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线性媒介,传播的易逝性。
视听符号传播带来的信息的浅表性接收的随意性(数字技术和全媒体运用,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广播电视机构和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阶级性,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的政党、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
在我国,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都具有党性,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媒体的的“喉舌”性质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广播电视受众面广传播内容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作用一、信息传播传播信息是广播电视的基本职能,受众接触广播电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新闻立台”,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主干。
(除专业频道外)二、环境监测三、文化传承四、怡情悦性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用辩证眼光看待广播电视的正面运用与负面影响信息过载造成的信息焦虑简单理解文化传承功能,迎合低俗文化煽情主义泛滥,满足于情感的宣泄,而少个理性的与行动的参与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一节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1、广义的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2、狭义的广播,仅指声音广播二、广播电视的划分三、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第二节广播电视的技术发展一、广播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1、初创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
电磁波的理论及实验;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首座广播电台。
2、发展时期:二战前后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3、繁荣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末直到现在。
技术不断发展,出现立体声广播、数字广播等;出现窄播趋势。
二、电视的发展1、电视的诞生:保罗尼普库的机械扫描法(盘)被称作“电视之父”的贝尔德首座电视台:BBC2、电视发展的主要阶段:黑白电视阶段彩色电视阶段:1954,美国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阶段:1962,美国“电星一号”3、电视发展的趋势:高清晰度电视:1989年,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每天播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国家。
立体电视文字电视交互式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事业发展一、美、英、日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一)我国大陆广播事业1、旧中国的广播电视境内第一家电台:1923年,奥斯邦在上海开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家电台:1926年,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2、新中国的广播事业(二)我国大陆电视事业(三)港澳台的广播电视事业数字时代电视在节目的传输制作的新晋形态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第一节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一、符号的含义1,定义:信息的载体2,构成:能指+所指3,表意:意指过程。
它是一个双向的动态的传播、分享经验与文化的过程。
二、广播电视符号的构成1,广播符号:有声语言、音乐、音响2,电视符号:画面、声音、屏幕文字“其他符号形式(如:图画、动画、漫画、地图、图表、电子特技画面)”第二节广播电视符号的表意一、声音的表意1、有声语言:包括结束吗哈、现场声音语言、同期声。
表意特点:准确、不受现场时空的限制交代基本事实补充画面不足与不能联结画面2、音乐:表情功能、联结作用3、音响:传达空间特征、渲染情绪、塑造声音形象(与音乐一道)二、画面的表意:1、影响画面表意的因素构图景别:全、中、近、特角度与高度:平、仰、俯/正、侧、背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等2、画面表意特点形象性:具体的人、景、物纪实性:只能记录镜头前的人物、事件运动性:镜头内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多义性:含义模糊或多重意义三、文字的表意1、文字的运用(画内文字、后期加工上的文字)2、表意特点准确,清楚,可以由表及里跨越时空。
介绍、解释、补充争抢时效(单独使用)结构作用第三节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一、树立符号系统观声画符号构成有机系统。
不同类型的符号相互匹配,扬长避短。
音乐、音响、画面是非语言符号,擅长表达情感、塑造形象。
有声语言、文字则是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
二、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不同符号组合获得多层次的含义。
直接意指,主要运用声画合一获得。
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形象的组合形式。
分为画内声画合一和画外声画合一。
具有声画同步出现,试听统一,高保真特点。
间接意指,主要声画对位获得声画对位: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个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力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
声音与画面具有一定的“信息差”,调动观众的参与。
三、掌握视听语言的语言与技法声音语言:物理性:音调、音量、音色心理性:基于声音物理特性引发人们感知的心理因素表情性:基于声音物理特性引发的情感色彩画面语言:构图、景别、角度或高度,镜头运动方式,镜头的组接方式。
长镜头:已写实性见长,多用于新闻报道或记录片摄制;蒙太奇组接:能够创造时空和节奏,多用于表现性风格的题材创作。
第四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划分1、节目定义具有一定内涵,有相应名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传播的,由声音和图像等要素组成的电子符号系统。
(这是从符号要素界定其系统,也可以从题材或类型方面界定节目。
)2、节目类型(1)新闻性节目(2)社教性节目(3)服务性节目(4)综艺性节目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1、节目要素2、广播新闻体裁(1)体裁的划分(是否运用音响)口播体裁:单纯运用有声语言来表现内容的新闻体裁,包括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特写、广播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