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名师指导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翻译方法教学目标:1、懂得翻译的基本原则2、掌握常见的翻译方法3、练习全面、准确、流畅的翻译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对翻译方法的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ppt 教学设想:一课时教学过程:一、①热身练习,翻译几个学过的文段。
②兴趣练习——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错误解析,并给出恰当的翻译。
二、教师小结:1、译文做到“信、达、雅”信:即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即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
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3、文言翻译的两个标准: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举例讲解:ppt "字字落实"之留↓删↓换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之调↓补↓贯小结:文从句顺,调补贯教师总结:二标准六方法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实词断句法。
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
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句中着重号为文章作者所加,下同)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再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14题,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末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
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
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
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
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
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所要补充指出的是句子中一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器物名等)和连得很紧的词语(如双音节的词语)间不能点断。
虚词断句法。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常出现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一般也用在句首,在这些关联词前可点断。
句末语气词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
连词如“以、于、为、而、则”等经常出现在句中。
后面不能断开。
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第12题: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断句。
掌握上面方法,断句也就不难了。
正确答案为: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曰”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 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正确答案为: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
句式断句法。
文言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正确断句。
请看扬州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三语文试卷第8题,给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用“/”划分即可)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如果能抓住两个判断句句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正确答案为: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另,上文虚词断句法中所举2006年高考广东卷第12题一例,如再辅之以句式断句法,断句就更容易了。
故事梗概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畏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