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为什么说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事互相排斥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
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双方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和主要职能本质:一般等价物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有什么不同?(+通货膨胀和通货)首先,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流通的是金属。
而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因此纸币流通规律仍以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所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若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
若纸币的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下降,纸币价值下降,物价就会上涨。
若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
)其次,金属货币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而价值的唯一源泉则是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及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而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而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第二章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有哪些,以及三个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通过大量的价格波动体现的,主要为两个方面:A.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则价格下降,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
B.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下跌,则供给减少,需求上升;价格上涨,则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所谓供求规律)而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的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唯一可能方式。
三个作用:a.价值规律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私有制条件下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着经济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c.价值规律必然会产生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这两极分化。
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A.社会分工(必要条件)B.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第三章资本与价值增殖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资本的总公式:G---W---G''.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
而按资本总公式,经过流通过程,资本家质量却实现了价值增殖。
在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前,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
然后,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所以,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
它在流通过程中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价值增殖做准备,并通过流通过程出卖商品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而价值增殖则不是在流通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
是在生产领域中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具备的两个条件:a.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
b.劳动者出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在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和在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成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内容:1,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其价值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简述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本质:资本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只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形式,其价值只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用于购买并转化为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叫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劳动过程看,从物质形态看,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价值增殖过程看,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自身并不能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可变资本所转化的劳动力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直接提供剩余价值。
)可见,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对于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及其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概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区别: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
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所获得的,他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
联系: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5.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第一,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
第二,作为一种商品,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在出卖之前就已经存在。
第三,劳动者要使他的劳动能独立存在,他必须占有生产资料,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在自己的产品中。
第四,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那么劳动的出卖必然不是等价的。
6.简答: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异同点。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通过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的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商品——货币(G—W—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相同点:他们都是价值运动的形式,都连接生产和消费,受生产和消费的制约。
不同点: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运动是持续的,而商品经过交换就退出流通,且从运动方向上看,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方向相反。
第四章资本的积累过程1.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有何影响?资本有机构成从两方面理解:(1)价值形式方面: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2)物质内容方面: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即是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
其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1)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若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一旦积累的需要超过通常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就会提高。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的形成。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加剧进行,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
2.在资本积聚过程中,为什么有资本额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为什么其提高又与相对人口过剩有关?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捉超额剩余价值和加强竞争能力,总是要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工人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资本技术构成的这种提高,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而不变部分相对增加,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和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总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随着可变资本相对量的下降而日趋相对减少。
从而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即,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人口过剩,即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求。
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原因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地发展。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原因二,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不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迫使再也工人接受较低的工资和交叉的劳动,或者强迫在业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