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抗干扰措施系统总的增益为0〜20dB,因此抗干扰措施必须要做得很好才能避免自激和减少噪声。
我们采用下述方法减少干扰,避免自激:1、设计制作稳定供电电源,减少电源外部干扰。
2、电源、前级放大、后级功放分级隔离,减少相互干扰。
3、将输入部分和增益控制部分装在屏蔽盒中,避免级间干扰和高频自激。
4、电源隔离,输入级和功率输出级采用隔离供电,输入级电源靠近屏蔽盒就近接上1000uF电解电容,盒内接高频瓷片电容,通过这种方法可避免低频自激。
5、所有信号耦合用电解电容两端并接高频瓷片电容以避免高频增益下降。
6、构建闭路环。
在输入级,将整个运放用较粗的地线包围,可吸收高频信号减少噪声。
在增益控制部分和后级功率放大部分也都采用了此方法。
在功率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高频辐射。
7、使用同轴电缆, 输入级和输出级使用BNC 接头,输入级和功率级之间用同轴电缆连接。
8、注意整机电路PCB 排版、布线设计及其电磁兼容EMC 设计,提高整机抗干扰能力,工作稳定。
(详见第9 章专题介绍)实践证明,电路的抗干扰措施比较好,在1KHZ〜6MHz的通频带范围和0〜58dB增益范围内都没有自激。
[8]7 PCB 和电磁兼容设计7.1 电磁兼容 EMC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 ),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频谱资源的功能条件下, 各种电气设备共同工作, 并不发生降级的科学 另外一种解释, EMC 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目的在于,使电气装置或系统在 共同的电磁环境条件小, 既不受电磁环境的影响, 也不会给环境以这种影响。
句话说,就是它不会因为周边的电磁环境而导致性能降低、 功能丧失和损坏, 不会在周边环境中产生过量的电磁能量, 以致影响周边设备的正常工作。
(这是 EMC 的终极目标)7.1.1 电磁兼容 EMC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确保系统内部的电路正常工作,互不干扰,以达到预期的功能;2、 降低电子系统对外的电磁能量辐射,使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强度低于特 定的限定值;3、减少外界电磁能量对电子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自身的抗扰能力7.1.2 EMC 的主要研究内容EMC 是研究在给定的时间、空间、频谱资源的条件下:同一设备内部各电路模块的相容性,互不干扰、能正常工作;2、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总体讲,EMC 分为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ee 电磁干扰)、EMS(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电磁敏感度)两部分。
7.1.3 EMC 三要素及对策EMC 三要素为:干扰源, 耦合途径,耦合装置。
任何 EMC 问题的处理都是 围绕三要素进行的:1、降低干扰源;1、通常来讲,合理的PCB 设计是消除多数干扰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有源器件是所有辐射的源头,PCB 设计所要做的是将电磁能量限制在需要它们的地方。
2、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必要的布局、布线以及采取屏蔽、接地措施来提高设备的抗扰能力;3、切断或削弱传播途径。
在三要素的对策中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单板上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切断耦合途径或者减少耦合:1) 对应传导耦合:加滤波电容、滤波器、共模线圈、隔离变压器等;2) 对应辐射耦合:相邻层垂直走线、加屏蔽地线、磁性器件合理布局、3W规则、正确层分布、辐射能力强或敏感信号内布层、使用I/O双绞线、辐射信号强的信号远离拉手条、板边缝隙等。
从产品EMC 设计的对策、手段来讲,通常采用的不外乎接地、屏蔽、滤波三种。
7.2 PCB 的电磁兼容设计印制线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它是各种电子设备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质量的好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经常在一起工作,它们之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所以,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子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
同样,随着电于技术的发展,PCB 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电路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
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除了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设计之外,良好的PCB布线在电磁兼容性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7.2.1电源设计电源在PCB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PCB中各个有源器件的能量来源,不同元器件对电源要求不同,主要来说有功率要求、电位要求、频率要求和“干净度” 要求等,因此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1、根据电流大小,尽量调宽导线布线。
2、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应与资料的传递方向一致。
目的是为了增强PCB的抗干扰能力。
3、在印制板的电源输入端应接上10-100 H的去耦电容。
7.2.2接地设计接地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整个PCB 设计的成败。
1 、高频电路地线采用多点串联接地,且地线应短而粗,高频元器件周围应尽量布置栅格状的大面积接地铜箔;多点接地可使接地阻抗达到最小,可将射频电流由接地平面分流到金属底板上去。
2、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致少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一般应达2-3mm 以上。
否则接地电位随着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降低电路的抗噪能力。
3、PCB 中的敏感电路或大干扰电路(如放大电路的电源地)应该连接到一个稳定的接地参考源上,这样可以避免敏感电路的不稳定性。
7.2.3元器件配置1、PCB 中元器件应该围绕着电路的核心元件来进行配置,同时应尽量减少和缩短个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线。
高频元器件还要设法减少其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
2、应合理考虑核心PCB 在机箱的位置和方向,保证发热大的元件合理散热和隔离⑶。
这也就是本设计中电源部分和放大电路部分不做在同一PCB的原因。
7.2.4去耦电容设计在PCB 设计过程中,去耦电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来作为集成电路的储能电容;二是用来旁路掉该器件的高频噪声。
一般来说,去耦电容配置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印制板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 uF的电解电容,若能大于100卩呗U更好。
2、每个集成芯片的Vcc和GND之间跨接一个0.01-0.1卩的陶瓷电容。
如空间不允许,可为每4-10个芯片配置一个1-10 uF的钽电容。
3、去耦电容的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
7.2.5PCB 的分割和走线PCB的分割是指采用物理上的区域分割来减少PCB中不同类型走线之间的耦合问题,特别是电源线和地线的耦合问题,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技术。
在本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该问题,对各级电路进行分割隔离,减少各级间耦合干扰。
PCB的走线主要包括特性阻抗、阻抗控制、保护走线、分流走线和3W规则等的问题分析。
本设计中高频信号线走线要方向一致,不可形成环路,平行走线间最好覆地线吸收高频干扰信号,且总体布线都要尽可能地短,防止信号的损耗[10]7.2.6其他通用设计原则1、尽量采用45°折线而不采用90°折线,这种布线方式可以减少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和耦合。
2、PCB 中任何信号都不要形成环路。
本设计中信号为高频信号,信号走向定要顺着方向走线。
3、发热的元器件应避开受温度影响的元器件,这样有利于保证电路的稳定性。
7.3 屏蔽技术屏蔽技术可以用来抑制电磁噪声在空间的传播,因此可以切断辐射电磁噪声的传播途径。
7.3.1 电缆设计屏蔽电缆是通过在绝缘导线的外面包一层金属层来实现屏蔽的。
而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只有在接地后才有效地起到屏蔽作用,因为电缆导线会存在耦合电容和电感,必然存在磁场和电场的耦合,为各种共模噪声或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流提供一个地环路,从而实现优秀的屏蔽效果[11]。
屏蔽电缆的平衡特性较差,因此良好的屏蔽完整性和良好的接地对屏蔽电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屏蔽接地是为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或对其它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屏蔽设备的接地。
本设计考虑到电路EMC 和信号完整性,信号电缆传输采用发端接地,收端不接。
一端接地时,屏蔽层电压为零,可显著减少静电感应电压。
7.3.2电磁屏蔽盒反射来达到减弱干扰能量作用电磁屏蔽是利用屏蔽体对干扰电磁波的吸收、的。
对于电磁屏蔽体,其形状选择的标准应以减少接缝和避免腔体谐振为准[11]。
然而,只具有一个外部屏蔽是不够的,还要将内部电路和屏蔽体连接起来,常常直接将电路板级屏蔽体上0V 参考平面相连接在一起。
在本设计电路中,因为是高频电路,通常金属材料会有一定得集肤深度,会产生信号的衰减,有助于提高屏蔽效率。
屏蔽体的材料一般采用铜板、铁板、铝板和镀锌板等,厚度约为0.2-1.0mm。
这些材料对电场、高频磁场和电磁场的屏蔽作用很大,可以达到100dB 以上。
对于电磁屏蔽来说,其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磁波在金属表面产生涡流,从而抵消了原来的磁场;二是电磁波在金属表面产生反射损耗,一部分透射波在金属板内传输过程中发生衰减而产生吸收损耗。
通常,高频电磁场的屏蔽是利用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屏蔽体并结合接地,目的是切断干扰源和敏感设备之间的耦合通道而达到屏蔽的目的,因此电导率成为选择屏蔽材料的主要依据。
7.3.3EMI 吸收磁环(抗干扰磁环)电磁波会与电子元件作用,产生干扰现象,称为EMI (EleetromagnetieIn terfere nee)。
吸收磁环,又称铁氧体磁环,简称磁环。
它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抗干扰元件,对于高频噪声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般使用铁氧体材料(Mn —Zn)制成。
EMI 吸收磁环/磁珠的吸收干扰能力是用其阻抗特性来表征的。
在低频段呈现非常低的感性阻抗值,不影响数据线或信号线上有用信号的传输。
在高频段,磁环表现的阻抗急剧升高,其感抗成分保持很小,电阻性份量却迅速增加,将高频段EMI 干扰能量以热能形式吸收耗散[12]。
EMI 吸收磁环常用于抑制电源线、信号线上的EMI 干扰,同时还具有吸收静电脉冲能力。
通常用两个关键点频率25MHz 和100MHz 处电阻值来标定EMI 吸收磁环/磁珠的吸收特性。
它的通常用法是直接套在一根或一束电源、信号线上,为了增加干扰吸收能量,可反复多绕几圈;带有安装夹的EMI 磁环,适用于补偿式的抗干扰抑制;可以方便的夹在电源线、信号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