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的作品。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赏析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赏析【滚绣球】这支曲子。
(出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①出自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第三折。
(出处)②语言通俗易懂,本色当行。
运用呼告、对比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直抒胸臆。
(艺术特色)典型的艺术形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悲剧氛围浓郁。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迭起,环环相扣。
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雅俗共赏。
③窦娥对天地的埋怨、质问、斥责到否定、诅咒,是一个平凡女子到一个敢于指天责地的反抗者,其性质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渐渐变化的。
窦娥对天地的指责,实则为对最高统治者的诅咒,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统治的强烈憎恨。
(思想主旨)赏析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一煞】这两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是《西厢记》里的名句,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其宫调为《正宫》,曲牌名为《端正好》。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语言上面,通俗、合律、自然流畅,文辞华丽。
曲中作者选取了四景,来烘托压抑痛苦的离愁别恨:蓝天,黄叶地。
北雁,丹枫。
一高一低,一远一近,构成了一幅暮秋郊野的景色。
而后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更是把莺莺那满腔满腹的离愁别恨抒发的淋漓尽致。
枫叶丹红,离人泪染!莺莺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女性形象,她的“泪”即是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的象征。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这是《西厢记》里的名句,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一体。
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这里的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郊外的画面。
引起愁人的离情别绪。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表面看来,这是对当时景物的客观描写,实则紧扣莺莺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
“无人语”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
夕阳古道,本来就够冷落凄凉的了,偏偏在这个时刻,从秋风中传来马叫的声音,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寂静,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无人语”、“听马嘶”是运用“无声”和“有声”两相映照的手法,这更能烘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赏析《牡丹亭》中【皂罗袍】一曲。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出自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
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中来。
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
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
术语解释:元杂剧、明清传奇。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明清传奇是体制庞大,结构完整有序,人物生动丰富,画面瑰丽多彩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其特点是审美趣味文人化,剧本体制规范化,语言风格典雅话。
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一个楔子,是通例。
也有特别:一本五折、两楔2.音乐结构一人主唱,一宫到底3.五音:宫、商、角、徵、羽以宫为主的叫宫,以其它为主的叫调。
简单地说,宫调就是音乐的曲调。
一般第一折用仙吕宫,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正宫,第四折用双调。
4.角色因年龄、职业而定。
分末、旦、净、杂四种。
列举题:元曲四大家、元代四大爱情剧。
元曲四大家(两种说法):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国维提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关汉卿的剧作大致分为几类,各有什么代表作。
按题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社会剧《窦娥冤》、《鲁斋郎》爱情风月剧《救风尘》、《拜月亭》、《谢天香》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简要分析莺莺、张生、红娘的形象。
(1)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
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
他是一个“志诚种”。
志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
当然,张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
不过,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他痴的可爱,也迂得可爱。
(2)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爱情。
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
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
(3)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
红娘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
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所以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
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
分析《长亭送别》一折的语言特色及它是如何表现莺莺的心理活动的。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
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
2.借古典抒情.借典故抒情极大的好处是能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练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长亭送别》中出现了几处,《二煞》中,莺莺唱:“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
”青莺即传说中能报信的鸟。
李商隐也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此中即蕴含着莺莺盼张生频繁来信,怕他冷落、忘却自己的忧虑。
3.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在《长亭送别》中,即有大量的修辞运用,如【叨叨令】即用了排比:“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作重重叠叠的泪。
……”,表现莺莺的重重怨恨、无助、凄惶。
【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通过夸张,强烈凸现莺莺悲苦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
4.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
《长亭送别》中【三煞】唱:“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人的哀怨。
5.化虚为实,以实写虚.《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读者可感可知.6.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