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故事

孔子故事

孔子的故事——蒋老师选编1、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

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

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

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

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

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

”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2、孔子在旅途中经过一个村庄。

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3、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

”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

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

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

”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

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

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

”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

”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

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

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

”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

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

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

”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

”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

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

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

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

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

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

”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很显然,孔子认为,自己能为众人师,能有如此地位,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得来的。

这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当然,孔子的好学是异乎寻常的,他因此也为此自豪,并认为自己别的优点也还平常,只有好学这点是常人不及的。

再深思考一步。

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忠信这些良好品质的人是很多的,但只有好学,只有教育,才能把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成就自己——如我孔丘这样。

其实这句话里面,孔子并不是在夸耀自己好学,更多的是希望那些“十室之邑”内的忠信者都来接受教育,都来学习。

我不能说这是公民教育思想,但教育之重要,在这里揭示的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这个思想,简化一下,就是“性相近,习相远”。

后来入了《三字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以说充分重视教育,才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也是对中国历史带来莫大的深远影响。

5、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叫“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这部竹间《易经》书,,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6、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

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

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

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

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

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

(《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的人。

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

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

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

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

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

7、孔子精通音乐,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

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

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

”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

”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8、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补习班的人,不仅有教无类,连补习费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确规定:三十而立;交三十两银子只能站着听课;四十不惑:交四十两银子者可发问,直到没有疑问;五十知天命:交五十两银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题;六十耳顺: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者,老师可以讲些你喜欢听的话给你听,让你耳顺。

七十随心所欲:上课要躺要睡或者不来上课随你。

9、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间办学、第一个以教书为职业的人。

他招收学生,不论贵贱、贫富、老少、国籍,只要带上十斤干肉作为见面礼就行了。

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出身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学生仲弓的父亲是个“贱人”,家无置锥之地。

子路侍奉双亲,常采野菜,“尝食藜藿”。

原宪居屋“蓬户桑枢”。

曾参衣衫烂褛,面部浮肿,手脚长茧。

闵子骞冬无御衣,“以芦花衣之”。

公冶长曾经是个犯人。

漆雕开受过刑罚……孔子教学生因人而异。

有一次,子路问:“事情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反问:“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呢?”另一次,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应该听到就干起来。

学生公西华不解,问老师: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作出相反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胆大敢为,所以我要压压他;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要为他壮胆。

”学生问什么是仁、孝?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孔子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药各中病,对症下药。

10、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