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三、计算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内在联系。
就运算而言,加法是减法和乘法的基础,加 法和减法是互逆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乘 法又是除法的基础,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除法 还是减法的简算。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生是学习 了整数以后,再学习小数和分数。
2、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的联系。
要从“分数单位”入手来引导和点拨(教学难
点)、明确算理;在此基础上理解异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而教学的关键是
“通分”。
(二)、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教材: 1、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两条线,确定教什么、学 什么: 明线: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 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暗线:(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 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 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 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 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一、1——12册计算教学内容、教学 要求和重难点:
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多位数加 减法的基础,将对今后的计算产生直接的影响。 按《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
标,到学期未学生应做到正确、迅速地进行计
算,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8~10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重难点是掌握100以内笔算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 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
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
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 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 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 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
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
4、应重视口算。
5、在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应注意 适时优化。
6、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
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1)校对的习惯。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 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 号,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 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 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 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 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一位数的乘除法要结合情境教学计算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
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引导学生采
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教材非 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要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进行学
习,教材上没有专门出现计算法则的文字描述,教学时也不要求学生抽
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计算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从学生生活实际或实际活动中引入数的概念; 2、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与相应的计算相结合;
3、笔算在口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4、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5、笔算与估算教学紧密融合; 6、计算教学的难易程度呈螺旋上升梯度安排。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 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
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
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
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
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分数乘除法各部分知识都与前面 的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 注意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引导学
万以内的加减法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 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 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但有一点也
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
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
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
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
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人教版P110页的例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是学生在刚刚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
后来学习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已经会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的,所以
教师重在引导,进而同化知识。
2、体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确立教学重
难点及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
的分数不能学十大误区:
(1)重应用,轻计算。
(3)重法则,轻算理。
(2)重情境,轻实效。
(4)重结果,轻过程。
(5)重笔算,轻口算。
(6)重多练,轻精练。
(7)重“算”,轻“计”。
(8)重多样化,轻优化。
(9)重计算,轻估算。
(10)重知识构建,轻习惯培养。
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书写方 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要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 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用对比 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
象地叙述法则,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对 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如果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存在困难,还是应该用
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尤其是估算,教材中处处渗透估算的思想,
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因为这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
“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
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
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当
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
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时,使学生立刻会想到要把
“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2、结合两个角度、两条线,确定 如何教和学: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也是 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需建立在口算
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计算,笔算也能促进口
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估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
须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它更是对口算、笔算
的一种验证,而简算又是优化的体现。
四、计算教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 记得有一位数学家雅诺夫斯卡 亚曾经说过:解决数学知识就是 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
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
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 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分数加减法必须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
能相加减”的算理,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
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分数
加减法计算。淡化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利
用类推说出分数加减的含义。在计算教学中突
出“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课改理念。让学生在
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懂得应选
择较简捷的方法进行计算。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所
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
悉的掌握,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经
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适当加
强课堂练习的密度。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略呢?
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有哪几步运算,
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其次,根据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的特征,数据的特
征,确定能不能简算,应用什么运算定律简算。
同时,也要注意别掉进简算的陷阱里了。
25×4÷25×4 再次,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有没有打破 常规,巧算的策略。 50÷9×18
计算就要抓住计算的关键“计”, “计”应该是“算”的前提,只有“计” 得好,才能“算”得准,算得快。
2、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 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 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 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形既可以是直观 形象的图形,也可以是具体的实物),数为目的; 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 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
乘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
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但必要的 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
多位数的乘除法同样是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
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
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要重
视口算、笔算、估算技能的共同发展,互为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 三个层次,即:“熟练” 、“比
较熟练”、“会”。
2、讲清算理是关键。 新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 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 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 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 要这样算。
3、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即是通过“先观察 →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 论”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4、类比思想: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
求最大公因数——求最小公倍数 (短除式)
五、计算课典型课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 分数加减法》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 1、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新旧知识间关系:
(1)教师如何教?
(2)学生怎样学?
六、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应该是先“计”,后“算”。 “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考虑、筹划。“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