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语文版)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七年级下)

初中语文(语文版)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七年级下)

初中语文(语文版)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七年级下)1、赏析“心远地自偏”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3、《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不能改。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饮酒》的艺术特点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6、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

“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8、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10、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11、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

“断肠”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12、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银河相隔,情意相通。

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

“语”作动词,意为谈话。

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13、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

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5、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6、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7、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8、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

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9、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

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

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2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2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写国事和家事。

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

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22、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

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2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

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24、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5、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26、“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27、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踪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

以景抒情,言虽尽而意未绝。

28、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为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

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

“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静,真神来之笔。

29、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

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

这里,词人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蛙身上,构思奇妙,话语清新,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真是词人的匠心独运。

30、《我爱这土地》语言品味“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大地。

“爱”表达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以“假如”虚拟,领起全诗,以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嘶哑”形象地描摹出了鸟倾情鸣唱的歌喉。

“河流”和“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的”“激怒的”使人联想到日冠的铁蹄正在野蛮地践踏和蹂躏着华夏大地,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英勇斗争。

“黎明”象征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表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31、《我爱这土地》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的诗歌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2、《乡愁》语言品味“小小的”与下文中“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形式,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33、《乡愁》的结构美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34、《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