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大虹桥“扬州好,第一是虹桥。
扬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
”这里就是扬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桥。
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点江山,切磋诗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动人的故事。
康熙年间王渔洋有一首:“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应太匆匆。
”更是脍炙人口,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做诗赞赏过虹桥的景色。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桥揭开了她的盖头;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长剧,是虹桥拉开了她的帷幕。
就让我们从虹桥开始,领略这“两堤花柳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1、长堤春柳“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
”春天踏访长堤春柳是最有意趣的。
沿湖滨漫步,看三步一桃,五步一柳。
融融的春风中,桃花缤纷艳丽,柳丝婀娜起舞。
长堤犹如挂满彩色珠帘的画廊。
难怪当年的李白也要“烟花三月下扬州”。
2、徐园长堤的尽头便瘦西湖中第一个“园中之园是——徐园”了。
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祠堂。
园中听鹂馆取名自“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
馆内的楠木罩隔,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
听鹂馆门前的这两大口铁镬,是1500 多年前冶炼的的镇水神器,据专家考证,这两口大铁鑊是古人用来盛水消防用的,但是现在呢,扬州市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扬州蛋炒饭的象征。
这两口大家伙每口有3吨重,从这两个大家伙可以看出当年扬州冶炼业的发达以及扬州经济是多么的发达。
徐园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
3、四桥烟雨穿过徐园,站到小虹桥上,人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西侧,是瘦西湖最开阔的景区,再回过头看徐园,就知道它只是一道序幕,从现在开始,瘦西湖景区将渐渐拉开,进如高潮了。
东面的一座楼,叫做“四桥烟雨”。
每当“山色空蒙雨亦奇”之际,这里领略的景致是“四桥飞跨烟雾里”。
站在这座楼上,大家可以看到四座色彩和造型各有不同的春波桥、大虹桥、长春桥、莲花桥。
烟雨朦胧中,四座桥有远有近,有浓有淡,有高有低。
当年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色,多次吟诗作赋,并亲笔御赠“趣园”。
4、小金山穿过徐园,我们便来到了小金山。
可能有人会问:“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
一个是‘瘦',一个是‘小'。
为什么扬州人会这么谦虚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的一副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李院长幽默地调侃说:湖瘦是苗条,山小是精巧,也点出了扬州园林善于借鉴却不落俗套的妙处。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
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
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
”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
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
这块奇异的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
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记数,十船为一纲。
用船运送花和石头,就被称为“花石纲”。
当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城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
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就是在运输过程中恰好碰上方腊的农民起义而遗落在扬州的。
这也是目前扬州最大的一块钟乳石。
钟乳石是溶洞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它的造型十分优美,看,这不正是一座船型的盆景吗?——钟乳石让我们再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风亭。
风亭是瘦西湖景区的制高点,它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
风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
风亭这个名称就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
所谓“山不在高,贵在层次。
水不在宽,妙在曲折。
”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处。
——风亭5、月观扬州是“中国的月亮城”,扬州的月色美,赏月的地方也多,“月观”就是其中之一。
“月观”坐西朝东,前临开阔的湖面,每当皓月东升,凭栏而立,天上水中的两个月亮交相辉映,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
人们常说“月色如水”,在这里,月光和湖水相溶,云影和山影相连。
这副由郑板桥撰写的对联恰到好处描绘出了月观这独一无二的迷人月夜。
月观中的海梅家具也很有特点,雕刻的内容都和赏月有关。
那些莲花、鸳鸯、荷叶,藕节,无不自然生动,是扬州木雕工艺的代表作品。
6、钓鱼台深入湖心的钓鱼台,原来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
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逛到这儿,不知怎么的就来了钓鱼的兴趣。
于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鱼杆。
可是瘦西湖里的鱼却偏偏不听话,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
这下陪同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
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
上面的乾隆鱼杆一落,下面的活龙鱼就被挂上了钩。
这下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了。
在中国,以“钓鱼台”命名的景点非常多,但扬州的钓鱼却是众多钓台中体量最小,也是极富特色的一座。
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
站在钓鱼台斜角60 度,您可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
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横一卧,真是堪称绝妙。
这里也是外地游客到扬州一定要留影的地方。
那洞中借景的画面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名称。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了小金山景区。
从这儿可以看到的就是瘦西湖的主湖区。
那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亭台树木,使瘦西湖的水面显得开阔而深远,宛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山水画。
《望江南百调》里这样描述道:“扬州好,入画小金山。
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既仙寰。
”7、五亭桥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
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
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
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
五亭桥的桥墩由12 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
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两者为什么能配置得如此和谐呢?答案就在桥洞。
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
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望江南百调》中提到: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
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我们可以数出五亭桥一共有着15 个桥洞。
这15 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
《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
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说是每到满月之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来到扬州——这个中国月亮城。
说不定就能领略到这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绝妙奇境。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湖光水色就是一副典型的江南山水图景。
而桥东面这座四面环水的建筑,叫做凫庄。
凫庄建于1921 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水面的野鸭而得名。
它的整体建筑紧凑得体,有效地烘托映衬了五亭桥和白塔,成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处点缀。
8、白塔相传在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
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
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扬州的白塔高27.5 米,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
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扬州白塔比例匀称,玉立亭亭,和身边的五亭桥相映成趣。
9、望春楼与玲珑花界隔湖相对的建筑是望春楼和小李将军画本。
他们完全是江南园林的风格,建筑规模从属于熙春台,色调显得清心淡雅,体现了南方之秀。
望春楼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
卸去楼上的门窗就变成了露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小李将军指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
这一对父子虽然不曾经带过兵,却都有将军的封号和待遇。
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大画家,共同开创了中国唐代金碧山水画派。
所谓“花为画本,月是诗源”。
取名小李将军画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将军的山水画画意十分相近。
10、熙春台二十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玲珑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和二十四桥。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
它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的转折处。
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
“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
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
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
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
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与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
11、二十四桥不只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四桥景区。
“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扬州人心目中的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
关于二十四桥,是指一座桥还是24座桥,至今众说纷纭。
不如我们丢开那些烦琐的考证,来细细的品味杜牧诗句中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意境吧。
12、簪花亭因历史上“四相簪花”的故事而得名。
故事的主角是芍药的稀有品种金带围,它是扬州的市花——芍药中的精品。
宋代宰相韩琦在扬州任“太守”时,曾专门种植芍药。
有一年,难得开的“金带围”居然开了四朵,于是韩琦邀请了好友王圭、王安石、太傅陈升之一同赏花喝酒,高兴时每人还摘了一朵戴在自己的身上。
令人称奇的是,居然在以后的五十年里这四个人先后做了宋朝的宰相,因此芍药又被称为了宰相之花。
“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阳相上下”,苏东坡更赞扬州芍药“为天下冠”。
13、石壁流淙据《扬州画舫录》记载,“石壁流淙”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原为清代大盐商徐士业的别墅。
当年(乾隆22年)皇帝来此,特赐名“水竹居”。
红学家周汝昌教授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场景——怡红院的内景和潇湘馆的外景,就是以扬州的水竹居为蓝本而写的,由此可见石壁流淙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