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姓氏汇辑

古代姓氏汇辑

古代姓氏汇辑1、古代姓氏之起源2、姓氏与神话3、姓氏与图腾4、母系社会的姓氏5、远古部落首领的姓氏6、姓氏之产生7、姓氏之形成8、姓氏之分布9、姓氏之分类10、复姓11、姓氏与改姓12、少数民族之改姓 13、少数民族姓氏之分类 14、姓氏与地理15、中国姓氏与大姓 16、姓氏与迁徙17、姓氏与禁忌18、姓氏与典籍集要 19、姓氏与郡望20、寻根问祖(姓氏之源在哪里)21、古人的名、字、号1古代姓氏之起源古代的姓和氏,标志着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关系。

姓氏制度之沿革,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制度之沿革。

据推测,姓氏,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就有。

在母系社会,以女性为中心,形成一个社会集团,而这个集团有一个标志,就是姓。

姓,是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凡是女字旁的姓其源于母系社会,如:姜、姚、姬、妊、姒、妫、妇、娲、婢、妃、赢、姞等。

姓是一个氏族的族号,源于图腾。

据考证,夜郎国(云南)的国君姓竹,这是以植物为图腾的佐证,所以他的臣民都姓竹,以植物为姓的还有,梧、桐、茶、菊等。

在汉代还有以动物为图腾为姓的有骆、虎、牛、牛、羊、龙、熊等。

春秋时,晋国有狐毛、蛇平等姓。

氏和姓的分支,氏比姓迟。

在母系社会后期,由于子孙的繁衍和发达,其中,一个族号分化成若干支,其支散居各地,故每一支又有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在夏朝和商朝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在古代的氏族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

据传说,在黄帝治理天下时,就有“昨之土而命之氏”的制度。

氏的大量产生在周王朝。

在周朝初年,为了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土地,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国之名为氏,这样,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

卿大夫的后人即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以受国的名称为氏。

到了第四代,其后人皆以祖父之名或字以换氏。

2此后,各式各样的代连续出现,而且代的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姓。

在周朝的时候,姓不到三十个,这氏的数量可想而知。

在《通鉴补记》中“姓者别其祖考之所有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有分”。

在春秋时期,姓的数量变化不大,而氏的数量还呈上升和发展之趋势。

《钢鉴易知录》中说“伏羲氏、女娲氏以风为姓,由此推测,中国的姓氏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姓氏制度源于周朝,从周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宗法抽的封建王国,无论从政治,还有皇帝及王侯的传位,还是财产的分配上,都是传长传嫡。

《通志略》上指出,“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

故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姓是区别婚姻关系的;故姓从贵族到平民都有,氏是区别等级贵贱的,而贵族有氏平民没有。

所以姓氏制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威严性和权威性。

到了战国后期,社会形势剧烈变动,旧的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因此,一般贵族氏的称谓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姓也是以居住的村落或所属的部落划分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追加的封号和死后的谥号而来。

在古代,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不能通婚。

到了秦汉之季通称为姓,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永远都有一个固定的姓。

在封建社会后期,姓和氏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女子婚前称父姓,婚后从夫姓。

如张王氏,张为夫家之姓,王为娘家之父姓。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的贵3族瓦解了,西周之宗法制宣告结束。

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除殆尽。

在西汉时期,姓和氏已经没有区别了。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

故“姓氏之别自太史公混而为一”。

中国人的姓氏,除了以母系社会遗留的姓氏外,同时也是见证了以父系社会为主的全过程;亦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姓氏的繁衍、形成和发展。

在民族文化同化的过程中及国家的继往开来上起过独特的作用。

例如历代的农民起义和战争,而一族一姓、一山一庄、备受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人口逃亡和锐减。

其中也昭示了一种民族凝聚力和行为和表现。

这其中有三个特点:(1)是父系遗传的;(2)因为环境、气候、疾病的影响是中性的;(3)姓氏是人类社会中的文化产物,标志着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和符号。

二、姓氏与神话有关人文始祖伏羲氏有很多神话传说,据《诗含神雾》载“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帝王世纪》载“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娘生伏羲于成纪”。

古之先民,在母系社会的群婚时代,所生的儿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故演绎出“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

上说因为华胥脚踩了大人的足迹,而生下了伏羲。

据《史记》载“黄帝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故五帝为五4方之神。

东方之神为“太皋氏”。

南方之神为“燧人氏”(炎帝,有说为钻木取火的创始者)。

北方之神为“颛顼”号高阳氏。

中央为土,土为黄色,故中央为黄帝。

黄帝号有熊氏。

据《史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长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

次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阳氏。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是为颛顼。

另说为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共有十二姓(有同姓者)。

其中姬姓居首。

周人的祖先后稷,是黄帝之曾孙,帝喾之子,帝喾取陈锋氏之女,生放勋,后稷,有关后稷为姬姓。

还有一个传说:后稷之母姜嫄,是帝喾的原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郊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之情,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生一男孩就是后稷,后稷长大成人后担任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称为神农,赐姬姓,为周之远祖。

《易疏》引《帝王世纪》云:昔少典娶于有娇氏,名曰女登,感神龙于华阳之常羊山(仇池山),生神龙烈山石室。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云“邢天氏与帝(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常羊之山,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在晋陶渊明的诗中也有“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

以上诗说也说邢天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精神却永5远鼓舞、激励后人与天决斗的决心和壮志。

《清太祖高皇实录》中说,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的湖里洗澡,吞含了神鸦所衔的果子,觉得身重,不能升天,不久生一男孩,长得体貌奇伟,落地便会说话,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为布里雍新’”。

这孩子就是努尔哈赤的始祖,以上故事就有圣人“受姓于天”的传说。

姒姓是大禹的国姓,曰夏后氏,禹的父亲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之子,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委派鲧治理洪水,历经九年而治水未果,舜把鲧流放到羽山,又启用其子禹去治水,又派了商人的祖先契、周人祖先后稷协助治水,疏通九河,并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十载,终于治平了水患。

舜把夏(河南阳城)封给禹,又把帝位传给了禹。

据传说禹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因为吞吃“薏苡”这种植物而有了身孕后生了禹。

故夏禹建立了夏朝以姒为姓。

另一种传说即修己吞吃了“薏苡”神珠而生了禹。

故薏的同意字是姒。

夏朝的帝位传到夏桀,因桀执政残虐无道,遂被商推翻,故桀的后人以“夏”为姓。

子殷是商王室之后,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犹(为有女戎氏女)的儿子,有一天,简犹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简犹就拣起来吃了,不久怀孕,生下契。

契长大后做了舜的臣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6教化百姓的事务,并把“商”作为封地赐给契,又因为种种原因契是他母亲吃了燕子蛋而生下契,故赐姓为子。

有关子姓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记》中,《史记?殷本记》载“后稷名弃,其母为‘有邰氏’之女”。

又如《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也源于此。

《史记?秦本记》载:“申侯言于周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 西垂以其故和睦。

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

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王其图之’” 。

《史记?秦本记》载:“帝喾娶陬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之。

《逸周书》云:氐养以鸾鸟。

这里,周逸书载了氐人养鸟的故事,燕子又是秦人的图腾。

《秦本纪》载:大业孙子非,因养马而有功,被周孝王赐为赢姓,封于秦。

《释秦》说“赢和燕在古音韵上属同类双声,所以赢即燕。

《吕氏春秋?仲春记》云:“玄鸟至,以太牢(祭品)祀于高梅,故秦人把玄鸟作为送子的媒神,立祠崇拜,这属于原始宗教。

秦人还用鸟来命名部落成员之名。

如:伯益的大儿子“大廉”曾称之为俗氏。

秦人蜚廉与鸟同类。

《秦本纪》又载:先人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子大业,大业娶女华,女华生子大费,大费又名伯益,协舜帝调训鸟兽,故舜赐姓为赢。

古先民的姓氏:(1)是部落首领之称谓;(2)是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名;(3)是部落成员个人的标志和代号,如轩辕7氏,“制衣冠,作甲子”,这些发明和创造,不是一人一地所完成的,是经历了若干年代,若干个人和集体共同创造的成果。

象“仓颉”创造文字,也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创造,并非一人所为。

在蒙昧和蛮荒的遥远年代没有文字的记事方式,仅靠传说构成了中国的神话故事,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在盘古开辟天和地的传说,那个时代的共名如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等。

三、姓氏与图腾在三皇五帝以前(约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古原始氏族对图腾的崇拜有关,从氏族部落的酋长到个体成员的自然人,都把图腾奉若神明,并有禁食、戒杀、冒犯、忌讳等习俗,而且把图腾作为本氏族统一之族号和标志。

在原始部落中,以图腾为族号,既是部落首领的尊称,也是个体成员的名和姓,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图腾之称谓成了整个氏族唯一的代号---姓。

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也很多,据史书记载:春秋、晋国有“狐毛”、“蛇平”等姓,汉代少数民族有以动物为图腾的姓如“狗未央”、“狼莫”等姓;三国时有“豹皮公”等。

还有以昆虫蚂蚁为图腾的“蚁”姓,隐约可见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姓氏之起源有苦难言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

(以上见《中华姓氏大辞典》)在河南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伏羲》剧中也演了上古时期的图腾现象。

古之先民以部落为氏族单位,过着以游牧或8渔猎的生活,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部落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械斗。

部落之称谓以图腾之名,诸如鱼部落、雷部落、龙部落等。

龙部落就是古人想象中的龙的形象,鱼部落就是鱼的图案,用兽皮制作,类似现代的军旗。

部落之间械斗的结果是,失败的一方,扛旗手(指图腾)和手扛的图腾倒地,这个部落的全体成员,成了另一部落的奴隶。

从此以后,奴隶社会逐步产生和壮大了。

失败的部落从此销声匿迹。

有些部落的图腾也很具代表性,如:炎帝部落以火为图腾,称燧人氏;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也有传说以龙为图腾的。

颛顼和共工部落以水为图腾;太皋氏以龙为图腾;蒙古人以狼为图腾;鄂伦春人以熊为图腾;侗族以蛇为图腾;羿族以虎为图腾。

以上均为传说,故而莫衷一是。

四、母系社会的姓氏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还有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故事。

《水经注?淮南子》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故天地倾斜,水漫东南,日月星辰移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