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汇总

常见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汇总

常见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富阳市茶树病虫害以虫害居多,如食叶类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吸汁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病害发生相对较少,较常见的以茶炭疽病为主。

春茶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病虫害也渐入相应的高峰期而为害茶树。

为避免茶农盲目用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生产中应积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在了解病虫生活习性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达到经济、无公害化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现将常见的几种病虫害习性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广大茶农参考。

一、害虫类1、茶毛虫又称毒毛虫。

一年发生2代,以卵块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下旬-9月下旬。

幼虫3龄前群集,成虫有趋光性。

低龄幼虫多栖息在茶树中下部成叶背面,取食下表皮及叶肉,2龄后食成孔洞或缺刻,4龄后进入暴食期,严重发生时也可使成片茶园光秃。

我市在1999年曾大发生,今年是茶毛虫多发年。

其防治措施:①秋冬季清园,摘除卵块;②点灯诱蛾,减少产卵量;③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人工释放赤眼蜂;④化学防治在百丛卵块5个以上时进行,掌握在3龄幼虫期前,以侧位低容量喷洒为佳。

药剂可选用80%敌敌畏亩用80-100毫升或2.5%天王星亩用15-25毫升,也可采取敌敌畏毒砂(土)的方法,即每亩用80%敌敌畏100-150毫升,加干湿适宜的砂(土)10公斤拌匀,覆盖塑料膜闷10-15分钟后,均匀撒在茶地上,防效能优于喷雾。

2、茶尺蠖又称拱拱虫。

其生活习性为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羽化。

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下旬、9月下旬-10月中旬。

它以幼虫残食茶树叶片,低龄幼虫为害后形成枯斑或缺刻,3龄后残食全叶,大发生时可使成片茶园光秃。

其防治措施:①保护天敌;②清园灭蛹、培土杀蛹;③化学防治在亩幼虫量超过4500头时进行,掌握在3龄前,以低容量蓬面喷扫为宜。

药剂可选用2.5%敌杀死亩用20-25毫升或2.5%天王星亩用20毫升。

3、茶丽纹象甲又称花鸡娘。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茶园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前后成虫开始出土,5月底-6月上旬为出土盛期,主要为害夏茶。

成虫活动能力强,爬行迅速,具假死性,主要咬食叶片成缺刻。

该虫曾在我市大面积发生,近几年有所减少。

其防治措施:①茶园伏耕(7-8月份)及秋末耕翻;②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③化学防治在亩虫量达10000头时进行,防治适期一般在5月底-6月上旬,即出土盛末期,以低容量喷雾为佳。

可选用2.5%天王星亩用60毫升或98%巴丹亩用50-60克(生产出口茶的茶园建议不用该药)。

4、假眼小绿叶蝉又称叶跳虫。

一年发生9-11代,以成虫在茶丛中越冬,开春后当日平均气温达10度以上时,越冬成虫开始产卵繁殖。

一般有两个虫口高峰,第一虫口高峰自5月下旬-7月上、中旬,以6月份虫量最多,主要为害夏茶。

第二个虫口高峰自8月中旬-11月上旬,以9-10月虫量多,主要为害秋茶。

它以针状口器刺入茶树嫩梢及叶脉,吸取汁液,造成芽叶失水萎缩,枯焦,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该虫是我市近几年的主要害虫。

其防治措施:①及时分批采摘;②保护天敌;③化学防治掌握在峰前,百叶虫量超过8头且田间若虫占总虫量80%以上时为适期。

以低容量蓬面喷扫为佳。

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亩用15-20克或35%赛丹亩用50-60毫升。

5、茶橙瘿螨又称茶刺叶瘿螨。

该虫虫态混杂、世代重叠,一年可发生10多代。

各虫态均可在成、老叶越冬,其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尤以侧脉凹陷处居多。

它吸取茶树汁液,使受害芽叶失去光泽,叶脉发红,叶片向上卷萎缩,严重时造成芽叶干枯,叶背并有褐色锈斑,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以5月中旬-6月下旬及7月中旬-8月下旬为害较重。

其防治措施:①及时分批采摘;②秋末结合清园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封园;③化学防治在每叶虫口数达20头左右时进行全面喷药,叶片正反面均须喷湿。

茶树生长季节可选用73%克螨特1500-2000倍液或天王星亩用20毫升。

克螨特对茶树嫩芽叶易产生药害,使用时应特别注意稀释浓度,以大容量喷雾为宜。

二、病害类我市茶园中病害发生较少,以茶炭疽病为主。

该病害在我市的龙井43号品种发生较多,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

病斑多自叶缘或叶尖,开始成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成不规则形,并渐呈红褐色,后期变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

病斑上生有许多细小、黑色突起粒点,无轮纹。

其发病通常在多雨年份,在一年中以霉雨和秋雨期间发生较多。

同时,偏施氮肥的茶园中也易发生。

防治措施:①加强茶园管理,做好积水茶园的开沟排水;②秋冬季清除园间枯枝落叶,以减少第二年病菌数量;③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力;④药剂防治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每年11月-12月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

茶树病害的主要类别茶树病害根据其为害部位可能分为叶部病害、茎部病害和根部病害三大类。

叶部病害:茶树叶部病害包括加害芽梢和成叶的病害。

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轮斑病、茶白星病。

茶饼病是我国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高山茶园中的重要病害。

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轮斑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茶白星病在浙江、安徽、贵州等省的高山茶区发生较普遍。

茎部病害:茶树茎部病害种类很多,但通常于老茶园中发生,主要的种类有茶膏药病、茶粗皮病和茶树地衣苔藓类。

根部病害:茶树根部病害在我国华南茶区发生较重。

它的种类很多,包括茶红腐病、黑根腐病、褐根腐病和紫纹羽病、茶苗白绢病等。

症状又称茶梢枯死病。

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

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

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后变黑枯死,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病原Pestalotiopsis theae (Sawada)Steyaert称茶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直径120—180um,初埋生在表皮下栅栏组织间,后突破表皮外露。

分生孢子梗丛生,圆柱形。

分生孢子纺锤形,多具4个隔膜,大小20一30×6—8(um),孢子顶部细胞具附属丝3根,基部粗,向上渐细,顶端结状膨大。

该菌是我国茶轮斑病病原的优势种,此外还有8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茶树嫩叶或成叶伤口处入侵,经7—14天潜育引起发病,产生新病斑,湿度大时形成子实体,释放出成熟了解子借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相对湿度85%一87%利于发病。

夏、秋两季发生重。

生产上捋采、机械采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树害虫多的茶园易发病。

茶园排水不良,栽植过密的扦插苗圃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凤凰水仙、湘波绿、云南大叶种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龙井长叶、藤茶、茵香茶、毛蟹等较抗病或耐病品种。

(2)加强茶园管理,防止捋采或强采,千方百计减少伤口。

机采、修剪、发现害虫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入侵。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

(3)进入发病期,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万霉灵2#)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茶芽枯病分布及症状:茶芽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

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

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

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

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病原:本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

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

分生孢子生于其内,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6~4×2.3~6.5微米。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

次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形成新病斑。

春茶期气温在15~20℃,湿度大,茶叶氨基酸含量高时发病重。

6月中旬以后,病害发展受抑制。

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春荼损失严重。

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

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1)春茶期实行早采、勤采,减少病菌侵染,可减轻发病。

(2)加强树体培养,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3)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1次。

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

茶白星病分布及症状:茶白星病在我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主要在高山条区发生重。

为害嫩梢芽叶,造成成茶味极苦,影响产量和品质。

在嫩叶上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凹陷,初为红褐色,边缘紫褐色,后期呈灰色并散生细小的黑粒点。

病斑直径0.5~2.0毫米。

病斑多时可互相愈合为较大病斑,并使叶片扭曲呈畸形。

叶柄和嫩茎上病斑呈暗褐色,后变灰白色,病斑多时可使叶片脱落,嫩梢枯死。

病原:本病由一种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

病斑上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生于其内,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为3~5×2~3微米。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中越冬。

翌年早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人嫩梢芽叶,2~5天后即产生新病斑,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易造成病害流行。

每年4~5月发生最重。

高山茶区荫湿多雾最适于病害发生。

旬均温高于25℃对病害发生不利。

此外土壤瘠薄、采摘过度、施肥不足都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1)加强树体管理,增施磷钾肥,可明显减轻发病。

及时合理地进行采摘可减少病菌侵入寄生。

(2)历年发病重的茶园可在萌芽至鱼叶展开期喷药防治。

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