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法规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法规


该护士主张此男婴系“新生儿猝死综合症”死亡。
尸检:窒息 固定尸斑的出现:死亡后四个小时
由此可见护士的护理记录有虚构
1.当班护士在本案中是 否有责任?
2.该护士在事故发生前 后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 在新生儿病房中,一般规定护士应30-60 分钟巡视一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该护士的不作为行为已构成了一种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 事故发生前的不作为行为时一种过失行为
护理法的意义
★ 为护理人员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支持
★ 引导护理教育和服务实践逐步标准化、专业化 ★ 促进护理人员不断接受培训教育 ★ 保证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护理道德水准 ★ 有利于维护病人和一切护理对象的正当权益
护理立法的历史与概况
护理立法始于20世纪初。
• 1919年英国率先颁布《英国护理法》
新生儿室护士报告新生儿 死亡前后的护理情况:
1. 前日晚10时到次日10时,巡视该新生儿一切正常。 2. 1时15分,排便后喂牛奶30毫升后,右侧卧位,未见异 常。 3. 3时30分,护士巡视病房,更换尿布,一切正常。 4. 4时30分,护士巡视,该新生儿正常。 5. 5时,护士巡视、换尿布,仍右侧卧位,一切正常。 6. 5时30,护士巡视发现该新生儿面部、口唇青紫色,右 半身青紫,呼吸、心跳已停止,经值班医师检查确认已 死亡检查发现,尸斑已形成,以头面部、右侧半身前胸 部为主。
举 证 责 任 倒 置 及 规 则
医疗事故诉讼
证据 诉讼解决
医疗机构举证责任的范围仅对医疗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 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患方对医疗纠纷争议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医疗护理行为引起的侵权诉 讼案中,护士要证明已发生的 护理行为合法,证明自己无过 错。因此护士应该具备相关意 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维护病 人及自身权益,规范记录,降 低职业风险。
• 法律责任 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 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刑事责任 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 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 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 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 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法护理行为的法律限定 侵权与犯罪
违法行为
疏忽大意与过失
收礼与受贿
• 侵权 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财产及人身权利不应有的侵
犯,侵权行为可以不构成犯罪,民事责任 可以通过民事 方式,如调解、赔偿等方式来解决。
• 犯罪 是指一切触犯国家刑法的行为,被害者的基本合
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会依法受到惩处。刑事责任 犯罪 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证实施的关于医疗卫生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我国
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公共卫生与医政管理为主的单个法律
法规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卫生法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护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献血法》等
护理法
是指由国家制定的 ,用以规定护理活动 (如护理 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护理服务 )及调整 这些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2. 患者因素
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 患者、家属不配合,延误救治。
3. 自身因素
服务理念陈旧,服务态度不良; 业务技术水平的局限; 医院综合管理问题。
护 理 纠 纷
• 易引起纠纷的护理工作与防范
医嘱执行隐患
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执行物价制度不规范
对于该护士在事故发生后的 行为应如何认定呢?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凡发生医疗 事故或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医疗单位的 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随即向本医疗单位负 责人报告。” • “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指派专人妥善保 管各种原始资料,这是因为原始资料是病情发展的真 实记录;是认证医疗过失的重要依据”。 • 本案中该护士构成了一种故意行为,应该得到更加严 厉的处罚。
护理工作中的 法律法规
据有关部门统计
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由于医患纠纷引发的 冲击医院等恶性事件,2002年有5000多起,2004年上 升到8000多起,2006年则将近10000起。2008年,在 太原召开的一个关于医疗纠纷全国性的内部会议上披露, 全国医疗纠纷每年发生达百万起,并以100%的速度增 长。 2012年3月24日,“丁香园”发布了一则《中国大陆近 年恶性医患冲突案例简编》,该网站通过网络检索,从 媒体公开报道中梳理出了从2000年至2009年7月的124 起恶性医患冲突案例。据“丁香园”网站不完全统计, 光从砍杀医务人员事件看,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了 10起血案。2012年至今又发生了3起。
• 1921年荷兰颁布护理法 • 1947年国际护士委员会发表了一系列护理立法专著
• 1953年WHO发表了第一份有关护理立法的研究报告
• 1968年国际护士委员会制定了护理立法史上划时代的文 件《系统制定护理法规的参考指导大纲》
• 1994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方法》
• 2008年我国《护士条例》
为什么要学习护理法律?
1
了解 自己的职责的法律范围,根据自己所学到的专业教育
知识及专业团体的规范和要求;
2
熟知 各项护理工作的原理和效果; 明确 哪些工作自己可以独立执行,哪些工作必须有医嘱或在
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防止法律纠纷;
3
4
自觉 遵纪守法,保护自己的一切合法权益。
案例1
患儿,男婴,1岁,因面色苍白,发热、呕吐5天,以营养 不良性贫血入院。入院后医嘱:10%氯化钾10ml加入10%葡 萄糖液500ml静脉点滴。值班护士没有认真阅读医嘱,将 10%氯化钾10ml直接静脉推注。注射完毕发现患儿昏迷、抽 搐、心脏骤停。立即组织抢救,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注 射钙剂、脱水剂等。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亡。 问题思考: 1.值班护士在治疗护理活动中违法了吗? 2.违法行为如何确定? 3.医院及护士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 贵重、麻醉药品与物品管理
利用工作之便将麻醉药品提供给不法分 子,构成贩毒罪
随意挪用药品与器械构成盗窃罪
护生实习中的法律问题
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要明确自己的法定职 责范围,按照法规规程去做。
在护士的监督下,发生差错事故,本人和带教护
士都要负法律责任 独立操作造成事故,由本人承担法律责任。
护士的法律责任
护理活动与职责范围 的法律问题
由于超出职责范围的护理活动给病人造成伤害的, 护士负有法律责任。 如急救插管,急救处理无医嘱不能处理
发生事故的根源:
医疗事故的防范
学习职业规范 规范职业行为 尊重病人权利 严格医院管理
护理安全警句
要求做的必须做
禁止做的决不做
护理纠纷的防范
1. 社会因素
全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自我维权意识增强。 某些新闻媒体误导社会公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4.1.1实施 《护士条例》2008.5.12 实施 《护士守则》2008.5.12
护理法的范畴
1
国家规定的医疗 卫生法律、法规 和条例;
2
地方行政主管及 卫生行政部门制 定的规定、标准 、办法、通知;
3
医疗卫生单位制 定的管理制度和 办法;医疗技术 操作规程等。
以至于媒体惊呼:中国医生已成为最危险职业;中国成 为全世界医生遭杀害最多的国家。
如此惊人的数据,谁来保护我们
面对如此节奏快、任务重、无法律、压力大、高 风险的工作,我们应加强学习相关的医学法律、法规, 增强护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护 理行为,保护自己的权益。
我国的卫生法体系
卫生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
• 疏忽大意与过失 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 生严重的后果。 护理工作中最为严重的是过失。
分清犯罪与侵权行为的关键是护理行为的目的和后果 的正确鉴定。
护士责任心不强、不遵守查对制度而导致差错过 失,这种过失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和痛苦、引 起护理纠纷时,从法律上它属于失职但未构成犯罪, 构成侵权,如给药、输液错误,热水袋烫伤,躁动患 者未给予保护而坠床,护理记录中的错误等。但当疏 忽大意导致患者残废或死亡时,从法律性质上就可能 构成了玩忽职守(渎职罪),属于犯罪。
患者的权益
1. 医治权 患者有权得到符合有关机构认可标准的医疗服务。 2. 知情权 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包括诊断、病情发展、常见后遗 症及治疗计划;有权知道所服药物的名称、效及常见的严重副作用; 有权在做特殊治疗、检查或手术前,知道其目的、危险程度、费用及 有否其他方法可以替代等;有权知道有关病情及治疗方面的资料;有 权在就诊前询问收费标准。 3. 决定权 患者有权决定看不同的医生,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决定接 受哪一种诊治方法;有权接受或拒绝任何药物、检验或治疗方法,并 应知道所作决定可能引起的后果;有权决定是否参与医学研究计划。 4. 保密权 患者资料必须保密;患者的尊严、文化、宗教背景应受到尊 重。
如护士因疏忽大意而错给一位未做过青霉素皮试的 患者注射了青霉素,若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引起过 敏性休克导致死亡,则需追究该护士法律责任,即构 成犯罪,应承担法律责任。
• 收礼与受贿
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索要巨额红包、物品,属于 犯了索贿、受贿罪。但若患者康复或得到了护士 的精心护理后,出于感激的心理而自愿向护士馈 赠少量纪念性礼品,则另当别论。
• 若明知该医嘱可能造成对患者的法律性损害却听之 任之,若酿成严重后果,将共同承担此引起的法律 责任 医嘱:10%氯化钾10ml静脉推注。 注意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对医嘱产生疑问,核对后再执行 口头医嘱 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医生更 改医嘱后再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