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概述苏州原称吴,又称姑苏,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地处长江下游,拥有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口岸港口,境内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总人口598.85万人,现辖5市6区。
苏州是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也是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园林甲天下",现存古典园林60余个,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
周庄、同里、甪直等千年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
刺绣缂丝、吴门书画、桃花坞年画及昆曲、评弹、苏剧等,构成吴文化的丰富内涵。
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苏州现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于97年12月和2000年11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第五大城市。
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2010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苏州排名第十一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等等。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建国初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
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到目前为止,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百一十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约五万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2744人,本科生22853人,成人学历教育9010人;教职工4166人,院士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1633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大利用地处苏州以及苏南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努力抓住发展机遇,成为目前中国发展势头最好的重点高校之一,多项指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被多方认为是未进入―985 ‖工程的重点高校中实力最强的重点高校之一。
苏州科技学院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占地2000多亩,建有江枫、石湖、天平校区和独墅湖基地。
学校前身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环保高等学府,也是江浙地区唯一的部属师范院校,建筑环境类和人文艺术类专业享誉长三角,素有―教坛圣地‖和―总工程师摇篮‖之美誉。
学校工程教育起步早,起点高,为国家机关和部属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土建类高校中的―小同济‖和―小清华‖;师范教育立足铁路行业,铁教结合,独具特色,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到留学生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数十年栉风沐雨,桃李芳菲满天下,先后走出了两院院士、共和国将军、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大型国有企业掌门人、福布斯排行榜上榜富豪等众多杰出校友。
学校如今已成为一所以理工和人文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正教授122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50人,兼职两院院士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5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培养对象90余人。
全日制在校生21000多人,其中研究生7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8000余人。
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0000余名毕业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积淀,特别是近十年的改革发展,学校现已成为我国整体实力最强、办学层次最全、就业形势最好、对外交流最活跃的综合性高等学院。
今日的苏州科技学院将秉承部属高校的优良传统,坚持―立足华东,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定位,践行―致远至恒,悟学务真‖的校训,倡导学术包容,汲取多元文化,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努力在―十二五‖末建成以建筑和土木为优势,环保与师范为特色,理、工、农、经、管、法、文、史、哲、艺、教等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大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座落在历史名城、九朝古都洛阳市, 占地面积2121亩。
学院在江苏省苏州市设有昆山校区。
学院现设23个外语专业。
同时还设有中国语言、国际信息、国际关系与安全、外国军事、信息研究与安全以及对外汉语等专业。
其中,亚非语专业按―非通用语+英语+技能‖培养模式。
在大学本科教育层次上,学院现设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越南语、蒙古语、泰语、缅甸语、印尼语、印地语、尼泊尔语、老挝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柬埔寨语、马来语、乌克兰语、普什图语等20个语种的外语专业,还设有国际关系、国际信息研究和中国语言专业。
1981年1月,学院在国家第二批学位审核时,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8年6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现有涉及文学、法学、军事学三个门类的八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俄语语言文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军事学、文学、法学、理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7个一级学科。
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6年,学院开始接收汉语专业外军留学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科群体具有种类多、基础好、水平高的突出特点。
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科学规范,研究生处在1999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相继在学院设立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日本语能力测试、韩国语能力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考试中心。
1997年6月,学院被总政治部确定为―全军专业技术干部外语考试主考院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5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00余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82%,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的80余名。
建院60年来,已为军队培养输送了34000多名专业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坚持正确的办校方向,遵循―为创办具有我军特色的高水平的外语学院而努力奋斗‖的指示,勤奋严谨,创新奉献。
学院积极进行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加快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建设具有军队特色的高水平的外语学院这一宏伟目标。
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江苏省省属公立本科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
学校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江苏省苏州市北郊的常熟市,名闻遐迩的―沙家浜‖与其隔湖相望。
学校有隔湖相对的东湖校区、东南校区两个校区,现有土地面积1750亩,建筑面积59.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亿元。
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近110万册,电子图书250万种,现有中外文纸质期刊近2000种,电子期刊近3万种。
学校现有11个二级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还有一个民办二级学院虞山学院,另有阿特斯光伏学院,及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建的翻译学院。
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6400多人,另有继续教育学院在籍学生4500多人。
此外,学校现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和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