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7.无中生有(信息遗漏)。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9.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02 概念理解不清【易错点】概念理解不清“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
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
2.指代类词语。
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对策】注意“两个区别”和“八大关系”。
1.两个区别。
一是“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
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
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
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
2.八大关系。
(1)部分与整体。
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2)主要与次要。
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
(3)原因与结果。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4)主观与客观。
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
(5)肯定与否定。
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
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与必然。
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8)有与无。
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03 不明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易错点】不明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三种:1.并列式:(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2.对照式: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3.层进式(递进式)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往往围绕筛选信息的正误进行。
【对策】要解决梳理论证思路过程中层次不清、层意不准的问题,需念好“三字诀”:1.读。
现代文阅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最后都要回到“读”这个根本上来,论述类文本阅读也不例外。
要强化阅读,要耐住性子读,沉下心来读,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
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
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什么意思,句与句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破。
就是要破除思维定势。
这个“定势”表现在:总以为议论文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其实也有开头提出论题或者摆出批驳的靶子),总以为段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
虽然议论文结构有总体的规律,但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
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势,认真地从具体文本来思考。
3.并。
就是合并段落(句子)。
论证思路题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
论述类文本段落并不多,这个“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
如何“并”?就是能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04 句子含义不清【易错点】重点句子含义不清所谓”文中重要句子”, 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 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解决对策】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 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 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询; (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
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
作者要表达一一个重要的意思 ,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
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