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七年级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卷分析
七年级第一次月考已结束,现对七年级地理上册试卷作一分析如下: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适当兼顾覆盖面。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第一单元地球所列的重要知识点,其核心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经纬网知识。
各部分比例力求与课时要求保持一致,对经纬网和地理坐标等重点内容有所倾斜。
重点强调基础,考查最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
部分考题取自或改变于目标与检测,以使师生平日注重训练。
本卷共30题,试题难易度适中。
低、中、高三个难度层次的题,比例为3:6:1。
无偏题、怪题、超标准题,这样的试题既保证了一定的区分度,又增加了效度和信度。
另外,本次考试,题目数量适当,目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学以致用,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
第1,5,9,12,15,18,19题是简单的基础题。
基本上是识记或简单理解的知识。
第2题,第17题,这两题考查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判断。
灵活性较强。
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是:(1)对经纬网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对经纬网上地理坐标的判定把握不准确,对知识点有些模糊以至没办判定准确的方向。
(2)教学中,两点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讲解不到位。
第4题,第8题,第13题,都是考察学生对某地理坐标位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高低纬度的判定,很多学生对东西半球和中高低纬度的范围记忆不准确,以致判断错误,从而失分。
不少得高分的学生与认真审题并仔
细分析是分不开会的。
失分的学生原因是:(1)没掌握做题方法;(2)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没掌握。
第20题考的是地球的公转,北半球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夏至日伟6.22,以改日最接近的事六一儿童节,该题失分较多,主要是不明确题目的意思及考点造成的。
(二)填空题分析(共有6小题,21-26题,共7分。
)
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审题不认真或知识不扎实,导致失分。
较突出的有1题,地球为球体的例子,学生对例子模糊,失分率较高,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对这个知识点讲解不到位。
26题,对五带的特点认识不到位,因而没理解温带最适宜人类居住。
因此是人口最多的,从而导致失分;
(三)综合题分析(4大题,共53分)
第27题:12分。
本题考查经纬网上某地地理坐标的确定及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定。
该题学生的得分率不算太高,主要原因是:(1)审题不认真,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填反。
(2)平时练习不够,没能及时反馈。
第28题,7分。
该题考查的是对地球大小示意图的识记。
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1)记忆模糊不准确。
(2)对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概念的混淆。
第29题,14分,考察的同样是经纬网上坐标的经纬度,判别坐标位于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温度带,及方位。
失分原因是,平时练习较少。
第30题,20分,主要考察地理坐标的方向判断,该题较为较基础题,但也有部分同学失分,主要是审题不认真,对方位的概念有些模糊。
三、改进建议
1.试题的覆盖面应进一步扩大,如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内容涉及较少,应加强这些知识点的内容,扩大覆盖面,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为
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试题的呈现方式应进一步加强,新颖、灵活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要创设新情景,多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应体现探究性、开放性,体现新课程特点。
命题尽量减少单纯机械记忆的题目。
3、教学改进
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
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学重难点,也不忽视一些小的知识点,涉及的范围要广,重视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