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2017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题库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2017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题库一、填空1.六经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易》《书》《诗》《礼》《乐》《春秋》2.《诗经》的六义:赋、比、兴、风、雅、颂3.八卦的卦画(乾三连,坎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4.《尚书》的十种文体类型: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范5.十翼的篇名:单篇:《说卦》、《序卦》、《杂卦》、《方言》双篇:《彖》、《象》、《系辞》6.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三大精神i.基本精神——阴阳中和ii.三个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7.《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顾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乾卦的六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六—亢龙有悔。

9.中庸里所说的三达德:智(知),仁,勇。

10.《大学》篇的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二、名词解释1.春秋书法“书”即记、写,“法”即规则、方法。

所以“书法”,就是写什么,不写什么,如何书写的方法。

而春秋“书法”即为《春秋》的记事方法,也称“春秋笔法”。

不论是“书法”还是“笔法”,其用意都是以此体现作者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起到“一字之褒,荣于华衮gǔn;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的效应,达到维护等级分名,辨别是非,惩恶扬善,儆戒后人的目的。

这种分名、褒贬、是非、善恶的判定都是以周代的礼制为准绳的。

违背则受其谴责,遵守则获其表彰。

2.内丹术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以追求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为目标。

其炼养有服食,导引,调息,内丹,辟谷等方法。

而内丹,是指修炼者在服气,行气,导引,胎息,房中术等修炼基础上形成的。

内丹家认为,人皆是受父母先天气血而生,后因酒色劳役导致精衰神疲,以致死亡。

故修炼者需通过自我修炼以恢复精神气气血。

为此,他们将自己的身体当做“炉鼎”,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将精,气,神在体内凝聚而成“丹”。

3.缘起性空“源起”说是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原始佛教的理论基础,可视为佛教的根本思想。

“源起”是指世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性空”是指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源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

“源起”与“性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4.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三礼之中《周礼》出现的最晚,但由于郑玄特别推崇《周礼》,而后人又十分推崇郑玄,遂使《周礼》位居“三礼”之首。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设置了一套严密,详赡的治官制度和措施。

●《仪礼》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

●《礼记》的内容包括礼治通论;诠释《仪礼》的专编;记载古代礼仪制度并加以考证;记载孔子言行及孔门杂事;记录古代格言。

三、简答题1.《诗经》的价值与功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三百”。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风貌。

其价值与作用:(1)教化功能。

《诗经》是古代中国的首席政治、伦理教材,担负着教化万民的重任。

如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从诗中引起联想与启示,使思想得到激发和转移,并且可以熏陶人思想情操和提高语言艺术。

摒弃“教化”论其中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这种教化作用如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文学艺术价值。

《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价值是最根本,最主要的。

从题材上来说,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又可细分为抒情诗,战争诗,史诗,祭祀诗等体裁,其内容,体裁之多样在中国文史上皆属创举,为后世诗歌创作起到了非凡的作用。

从思想性来说,《诗经》尤其是《国风》,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作者思想,充分的体现了时代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春秋》三传的不同诠释取向。

“春秋”一词,原是西周末期至东周前期各诸侯国编年国史的通称。

但由于众多的诸侯国国史中,仅有《鲁春秋》保留,于是现在所说的春秋已特指《鲁春秋》。

它以鲁国纪元,记载了自鲁隐公开始,十二位鲁国国君在位期间、二百四十多年中鲁国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

《春秋》三传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训解注释或阐述《春秋》的书。

《春秋左氏传》主要铺叙《春秋》所记之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释和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

而《春秋谷梁传》更强调礼法、宗法等关系到“持世教”、“正人心”的大事。

总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阐释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左传》拓展了《春秋》作为编年国史的一面,成为一部史学巨著;《公羊传》和《谷梁传》则发挥《春秋》“书法”阐发其中微言大义,成为后世政治学的范本。

3.《周易》卦爻辞的几种类型。

《周易》为《三易》之一,亦为群经之首。

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中有卦画符号,由卦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两部分组成。

而卦爻辞则包含在卦爻辞文字系统中。

一般从不同角度,对一卦的主题进行阐释。

主要分为:(1)叙事类:直白的陈述某件事情、行为、思想等。

(2)格言类:以一些对仗式的句子表达和反映事物的道理。

(3)物象类:以一种事物来比喻、象征另一种事物,委婉的表达和反映某种思想观念。

(4)历史故事类: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或者说历史上经过占卜并验证了的事件。

(5)断语类:对所占问的事情、所陈述的事情给出吉或凶判断的词。

4、对佛教的四圣谛说的理解四圣谛是佛家思想中的一部分。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在修行后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

佛家文化的理论核心是追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谛”,为人类求得解脱寻求理论的依据。

“谛”就是真理。

“圣谛”是圣人所知的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指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显现。

佛教认为,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只不过是痛苦汇集处。

●集谛,指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

就是探求痛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灭谛,指佛教最高理想的无痛苦状态。

灭,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就是讲灭尽贪欲,根绝欲望,从而灭除痛苦的道理。

●道谛,指实现佛教理想境界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

道,指道路,途径、方法。

道谛就是引向灭除痛苦,征得涅槃的正道。

四、论述题1.庄子道论及其与老子道论的关系●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主要有:一.建立“道”的思想体系“道”的作用。

老子把天地万物的起源、变化,国家的治乱、兴衰,人生的吉凶、寿夭等,一概归之于“道”。

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的规律。

老子认为,世界的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刚柔、祸福、荣辱、虚实、强弱等,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道”的本质。

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听任万物自然的变化而不加干涉。

他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乃自然而然,它以自身为根据,自己决定自己存在、运动和变化,即非人所能左右的所谓“无为”性。

二.秉“道”修身治国老子提出要清静恬淡,即忘却自身肉体,断绝名利之念;要无为自然,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要谦卑不争,如水一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庄子,东周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思想主要有:一、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二、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三、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

四、宣扬“天道无为”,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呼吁人们断绝名利欲望。

憧憬超脱相对有限的世界,而逍遥于绝对无限的世界。

庄子“道”的思想是继承老子的,并对老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庄子对老子的某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加以夸大,从根本上取消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论结论。

庄子认为,事物的彼此差别都是相对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线。

庄子认为是无的差别根本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的。

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神秘主义的精神实体“道”.就这点来讲,庄子与老子有相同之处。

庄子认为,没有比“道”再根本的东西了。

“道”在天地之前,自古以来就独立自存的。

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

它确实可以体会得到,但它又是无形无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始终在传递着,可是它又不能被具体接受。

因此,这样神秘的“道”既不能用感性来觉察它,也无法用理性认识来把握它,而只能靠主观直觉去体会他的存在。

庄子认为,如果把世界看成是物质的,那就必然要有所区别,这样就会产生是非,引起互相竞争,辩论不休。

只有把世界看成从来就没有物质的,才可以说是对世界最高、最完善的认识了。

其次的认识就是认为有物,但还是没有区别;又其次的认识是认为有区别,但还不分是非;而那种斤斤计较于分清是非,是最下等的认识了,是“道”体的亏损。

就这点来讲,庄子关于“道”的看法,与老子又有了区别。

在老子那里,“道”是一种客观独立自存的精神实体,而在庄子这里,“道”则是主观认识上的东西了。

庄子进一步从相对主义出发,对客观世界的是否真实存在也采取了根本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他甚至认为老子“有生于无”的说法,对于客观世界也还否定的不够彻底。

这样,庄子就陷入了绝对的怀疑主义。

庄子用他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不仅否定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并且也否定了作为客观精神实体的“道”的存在。

2、简述儒家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派,起源于春秋时期,崇奉孔子学说。

其学术思想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自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并成为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1、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早期儒学成生于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

面对乱世,孔子从“正名”思想出发,“仁”“礼”“忠”“恕”,推崇“礼乐教化”,提倡“中庸”之道,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