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讲座.docx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讲座.docx


在此之后,国内的美术课很长一段时间内 也被称为图画课”,而不是“美术课”。
▲福建马尾船政绘事院
◆ 1978年公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 改为美术课。 ◆ 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就越来越丰富了, 欣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篆刻,甚至媒体艺术 都出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之中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可能还要丰 富,有很多老师甚至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都引入了美术课。 ◆ 从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育由过去的“关注学科” 转变为“关注学科与关注人”并重,这是另一种转变。
1949年以来美术课程发展的三个时期
整体来看,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课程学者崔永漷[huǒ](华东师范大学)提出:
◆ 第一个时期指2000年课程改革以前,被认为是“双基”时期,中国的课程非常关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当时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科老师都非常注重“双 基”的培养; ◆ 第二个时期,从2000年到2015年是被称为“三维”时期,“三维”具体指的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三维目标”之中,“知识与技能”是一个“达成目标”, 即如果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合理,学生通过学习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过程与方法” 作为目标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制定不是为了掌握技法,而是为了让学习 者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学习的过程。我个人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 标称为“指向目标”,是带有方向性的目标,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达到,会有一个一步一步接 近的过程。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体系明确,为一线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提 供了着力点。据此展开的教学体现了极强的学科特色,同时又真正培养了 学生的能力与品格。 简单来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 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 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路径。 依据上面提到的杨向东对素养概念的解释,有这么几个关键要素需要 去注意:一是问题情境,二是知识与技能。其间,谈到知识与技能就涉及 选择的问题。学生怎样选择和获取知识与技能?怎样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 问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会涉及另外一些方面,即是解决问题的方 式、途径、方法、过程……学生反复这样做,有了量变积累,慢慢地就会 积淀成素养,知识与技能会在其中变成整体素养的一种“局部”,就不再 是“全部”了。
那么“核心素养”Biblioteka 底是什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 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 “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 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 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 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 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 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实际上,世界上大规模的普及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由实业和商业推动的, 而且,基本上从图画开始,美国如此,日本如此,中国也同样如此。 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起源于近代,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可谓肇始。
马尾船政学堂为了培养专门的工程绘图人才专设了马尾绘事院,其主要招收
两类学生,一类学生专门画船图,就是画整个船的造型;一类学生画机械图, 就是船上的发动机等这一类机器。
我们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来形容就是“技进于道”——过去的“技”(即学科本体 的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每一门类美术内容都自成体系。但是其和外 围却是分裂的;现在的“道”是指将各种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用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洞察问题、解决问题。再延伸点来讲,我们通常讲“智慧”二字,其中人并不是有了知识 技能就有了智慧。所谓的真正的“智慧”更多是人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一种应对性策略。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围绕“技”的层面进行教学,而我个人认为,我们 今后的教学需要进入到“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去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 并通过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它们。 再来看“核心素养”。可以说“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架构。现阶段我国教 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则是实现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与学科 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对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 能提出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学者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
即它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 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与探究,我们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 也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 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尽管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五个核 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提出这样的概念主要是从各自的主旨和大的方向进行区分的。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 ◆ “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鉴别、评价、判断与表达。 ◆ “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 ◆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 的多样性。
现在的美术教学应该进入一个“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就是有些方法我们过去也运用,但不经常,现在 则应该经常地、普遍地加以运用。我们未来的教学的“新常态” 可能体现为:以主题来统整的,形式可能是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就要求我们根据主题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的 是包含问题的现实情境,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创设问题情境 的方式有“剥离”与“裹挟”两大类。问题和情境之间的关系可 以是这样——问题是“内核”,情境是“外表”,它们之间是互 为包容关系。可以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犹如“剥香蕉”一样; 也可以给问题创设情境,犹如“包饺子”一样。通过情境认识问 题、定义问题,并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此类活 动循环运用,就会逐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素养。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 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 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当然,它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 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 素养为导向,您准备好了吗?
“美术课”发展史:
上世纪以来至今,学校美术教育的面貌不断地发展变化,美术课程在观念上也有一些转变。 那么当今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源流在哪里?美术课程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呢? 中国的美术教育其实和西方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主要是由“单一的美术内容”发展到今天 “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异常丰富的学科教学门类”。追本溯源来看,早期美术教育真正的推动 力并不是纯粹的审美,而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实现慢慢转型的。可以说,西方的学校美术教 育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规模开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之前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面向上层阶级,社会大 众却接触不到这样的美术教育。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水晶宫博览会”(即 “万国博览会”)著名艺术批评家拉斯金 JohnRuskin,1819—1900)为代表等一些艺术批评者主 张将美术教育改变为面向公众的、全民的美术教育,以 改变劳动者的趣味。随后,工艺家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24—1896)基于艺术实践的角度推动了“工 艺改良运动”——这些都对欧洲大规模地普及艺术教育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影响了美国的学校美术教 育的开展。美国的美术教育严格来讲起源于波士顿地区。 ▲威廉· 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与瓦特· 史密斯(Walter Smith)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
教师进修学校中学研修中心
社会背景: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 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 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 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 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 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 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东西; 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其他学科共有的,其他学科也会涉及的。 美术的立科之本是“视觉形象”。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环”图示
核心素养和课程教学的关系: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 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 “语言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 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 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