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解释加点词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舍鱼而取熊掌舍:舍弃故患不所不辟也故:所以辟:同“避”躲避得之则生得:得到则:就行道之人弗受道:道路蹴尔而与之与:给为宫室之美为:为了之:助词,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方法,什么不可以做呢?万钟则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面对着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课文分析:1文章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这三条原因。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所识穷乏者得我”指周济别人,要人感恩戴德。
作者运用对比,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
因“失其本心”才出现那种荒谬行为。
2.以“鱼”“熊掌”设喻的好处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
化抽象为形象,更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引人注意,令人沉思《送东阳马生序》解释加点词无从致书以观致:取得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向弗之怠之:代词,代抄书这件事计日以还计:计算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余因得遍观群书因:因此既加冠既:已经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回答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从:跟从未尝稍降辞色辞:言辞或遇其叱咄或:有时礼愈至至:周到故余虽愚虽:虽然卒获得有所闻卒:最终当余之从师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负箧曳屣负:背着穷冬烈风穷:极久而乃和乃:才烨然若神人若:好像主人日再食再:两次食:供养,给……吃今虽耄老虽:虽然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过:超过生以乡人子谒余以:凭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则:却其:他们的间:中间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谓余勉乡人以学者谓:说翻译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特意把我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课文分析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求书之难。
由于家贫。
作者用抄书借书的办法来克服。
求师之难。
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来克服求学之难。
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
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的克服。
2.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突出作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抄书时的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3.作者嗜学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成年以前,借书而读;二是成年以后外出游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作者的可贵品质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
5.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劝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解释加点词曹刿请见见:接见又何间焉间:参与焉:语气词小信未孚信:信用乃入见乃:于是衣食所安安:安身民弗从也从:听从必以信信:实情虽不能察虽:虽然必以情以:按照忠之属也属:类战则请从从:跟从公将鼓之之:助词,补足音节遂逐齐师遂:于是既克既:已经公问其故故:原因再而衰再:第二次翻译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穷尽。
课文分析:1.文章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2.第一段在文章中作用叙述了战前的准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鲁国作战的对象、战争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
3.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4.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5.对比在文中应用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搞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曹刿与鲁庄公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突出了曹刿的聪明才智6.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7.鲁庄公的人物形象资质平庸无奇,但他并非昏君。
他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上,反映了他政治见识鄙陋;战场上急求求成,未谨慎考虑就出击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耐心回答曹刿的三问,说明庄公礼贤下士、广开言;听到曹刿的意见,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解释加点字乃重修岳阳楼乃:就属于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此则岳是楼之大观也则:就观:景象南极潇湘极:至,到达去国情乡去:离开国:国都感极而悲者矣极:到极点一碧万顷一:一片而或长烟一空或:或许一:全得无异乎得无:表推测把酒临风临:迎着,对着居庙堂之高居:处之:定语后置的标置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之:这为:表现翻译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课文分析:1“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写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
2.本文的写作目的借写楼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3.3、4两段各自写了什么景,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心境?3段是洞庭风雨图,“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风雨天的晦暗,“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阴森恐怖。
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
4段写“洞庭春晴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的繁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
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4.“古仁人”“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什么?“迁客骚人”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是丽则喜。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
作者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与民同乐”更是一种具胡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解释加点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之:助词不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面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闻:听于:从名之者谁名:命名太守自谓也谓:命名故自号曰醉翁也故:所以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佳木秀而繁阴阴:绿荫水落而石出者出:露出暮而归归:返回而乐亦无穷也穷:尽往来而不绝者绝:断临溪而渔临:到,靠近酿泉为酒为:酿造醒能述以文者以:用太守谓谁谓:是泉香而酒洌而:连词,表并列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去从:跟从翻译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在于山光水色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课文分析:1.“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何作用?这三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
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文中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解释加点字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芳草鲜美鲜:新鲜复前行复:又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林尽水源尽:到头便得一山得:出现仿佛若有光若:好像从口入从:自初极狭初:开始极:很桑竹之属之:这属:类鸡犬相闻闻:听到其中往来种作其:那村中闻有此人闻:听说遂于外人间隔遂:于是间:隔绝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道:说既出既:已经便扶向路向:先前的处处志之志:做标记及郡下及:到了诣太守诣:拜访遂迷遂:终究寻病终寻:不久翻译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
课文分析:1.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如何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作者虚构了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个否定。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思想。
3.桃花源中的景致特点桃花源隐蔽,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清幽,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桃花源里的人的特点热情好客,善良淳朴。
解释加点字: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自闻水声闻:听到伐竹取道道:道路为岩为:成为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约数来似与游者相乐相:互相以其境过清以:因为过:过于,太甚不可久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乃:于是翻译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