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题库-9

中医内科学题库-9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9套)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体质情志行为时间2.外感发热的热型是:寒热往来恶寒发热潮热夜甚持续壮热3.风寒感冒的首选方是:羌活胜湿汤新加香薷饮荆防败毒散香苏散4.外感发热大肠湿热证的主方是:王氏连朴饮葛根苓连汤八正散小柴胡汤5.湿热痢的大便性状是: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痢下鲜紫脓血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6.三拗汤合止嗽散主治:风热犯肺咳嗽风寒袭肺咳嗽风燥伤肺咳嗽痰热郁肺咳嗽7.冷哮的主方是:射干麻黄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小表龙汤8.实喘风寒闭肺的主方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射干麻黄汤麻黄汤9.肺胀痰蒙神窍证抢救用药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技茯苓丸真武汤合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真武汤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10.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治疗肺痈哪一期?恢复期初期成痈期溃脓期11.诊断肺痨的可靠标准是:X线摄片可见结核病灶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长期低热血沉增快12.黄连温胆汤治疗心悸何证?阴虚火旺痰热扰心心虚胆怯心阳不振13.胸痹心痛气滞心胸的主方是:血府逐瘀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柴胡疏肝散当归四逆汤14.眩晕风阳上扰证,头痛肝阳证的主方是: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15.眩晕气血亏虚证、失眠心脾两虚证的共用方是:归脾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16.失眠肝郁化火证、眩晕肝火上炎证可选用: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黄连温胆汤17.眩晕瘀血阻窍证、痴呆瘀血内阻证主方是:当归四逆汤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18.胃痛脾胃虚寒的痛性是:胀满作痛痛如针刺隐隐灼痛胃痛隐隐,绵绵不休19.治疗呕吐痰饮内阻的方剂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藿香正气散五苓散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20.寒湿泄泻与外邪犯胃呕吐的主方是:小半夏汤藿香正气散半夏厚朴汤苓桂术甘汤21.黄疸的证候特征以哪一部位发黄最突出?身黄尿黄目白睛黄苔黄22.治疗胁痛湿热证的主方是:四妙丸龙胆泻胆汤清胆汤茵陈蒿汤23.治疗鼓胀寒湿困脾证与阴水脾阳虚衰证的主方是:实脾饮真武汤五皮饮胃苓汤24.八正散的适应证是:气淋热淋石淋血淋25.丹栀逍遥散对郁病的适应证是:血行郁滞痰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气郁结26.治疗燥热伤肺咳血与风燥伤肺咳嗽的主方是:百合固金汤桑菊饮泻白散桑杏汤27.治疗吐血气虚血溢证与便血气虚不摄证的主方是: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归脾汤黄土汤28.消渴病的分证治疗如下:上消肺热津伤用玉女煎中消胃热积盛用消渴方下消肾阴亏虚用金匮肾气丸以上都不对29.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30.痛痹的临床特征是: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

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关节酸痛游走不定,恶风。

关节冷痛,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在备选答案中有2~5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将他们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1.属于中医汗证范畴的是:A.天气炎热,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而大汗淋漓者B.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而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均为阴性结果者.C.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而各项辅助检查均无阳性结果者.D.潮热,夜寐汗出,醒后汗止,咳嗽,咯血,痰涂片或结核菌培养阳性者.E.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有汗出,血沉增快和抗“O”增高2.肺癌的证候有:A.咳嗽B.咯血C.胸痛D.发热E.盗汗3.肺痨四大证指的是:A.消瘦B.咳嗽C.咯血D.潮热E.盗汗4.肺痈的主要表现有:A.咳嗽B.胸痛C.多在一周内身热下降D.咯吐脓血痰E.盗汗5.老年,久病体虚的肺胀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复感外邪:A.近期内咳喘突然加重B.发热恶寒C.痰色变黄D.舌质变红E.两肺可闻及湿性啰音6.病人有癎病病史多年,现症见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目赤,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滑而数。

以下处理正确的是:A.辨证属痰火扰神B.治以清热泻火,化痰开窍C 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热淋的主要病机是,治法是,主方是。

4.如何防治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证,闭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之分。

5.黄疸的证候特征是、、,尤以最为突出。

6.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其病在心,然其发病多与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肺痨2.癎病3.鼓胀4.消渴5.颤证五、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1.风邪或时行病毒,侵袭人体发病,其途径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

( )2.湿阻之病,主要是由于外感水湿重浊之邪,而脾胃升降、运化健旺。

( )3.痢疾是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主要证候的内伤疾病。

( ) 4.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体现在治疗上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

( )5.若心悸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为心悸轻症之特点。

( )6.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病类。

( )7.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皆可致泄泻。

( )8.水肿轻者仅眼睑或下肢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胀气喘不能平卧。

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甚则神昏、谵语等危象。

( )9.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

( )10.血证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熏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

( )六、病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15分1.覃某,男,35岁,干部。

病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煎炒之品,不慎受邪之后出现发热恶寒,自服维C银翘片2天后,身热转甚,壮热不寒,胸痛胸满,咳吐浊痰,色黄浊,有腥臭味,伴汗出烦躁,咳嗽气急,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2.李某,女54岁,干部。

病史:素体虚弱,半年来自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舌苔白,脉弱无力。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3.黄某,女,57岁,渔民。

病史:1999年2月就诊。

自诉四肢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加重一个月,症见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晨起僵硬、棱状变形,四肢肌肉萎缩,筋脉拘紧,肘膝不得伸,疼痛夜甚,遇寒冷加重,舌暗红,脉细涩。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中医内科学题库(第9套)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C 4.C 5.A 6.B 7.A 8.D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B 17.C 18.D 19.A 20.B 21.C 22.A 23.A 24.B 25.C 26.D 27.C 28.D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1.ACD 2.CD 3.BCDE 4.ABD 5.ABCDE 6.ABC 7.ABCDE 8.ABC 9.ABE 10.ABCDE 11.ACD 12.ABCD 13.ABD 14.ABC 15.BC 16.ABDE 17.BC 18.AB 19.ABC 20.ABCD三、填空题1.痨虫感染正气内虚2.后重自除便脓自愈3.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4.清窍闭塞阳闭、阴闭5.身黄目黄小便黄目白睛发黄6.心脉痹阻肝、脾、肾四、名词解释1.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2.癎病系指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3.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4.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5.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主能力。

五、是非题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8.对9.对10.对六、病例分析题1.诊断:肺痈(成痈期)分析: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加之平素嗜食辛辣厚味,体内痰热偏盛,内外合邪,熏灼于肺,热壅血瘀,蕴毒成痈,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胸痛胸满,咳吐浊痰,色黄浊,有腥臭味;热毒内盛,蒸迫津液,故壮热不寒,汗出烦躁;灼伤阴津,故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消痈.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芦根15g 冬瓜仁15g 桃仁10g 薏苡仁15g 黄芩10g 黄连4g 黄柏6g 银花12g 鱼腥草15g 栀子9g 水煎服每日一剂2.诊断:心悸(心阳不振)分析: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血运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舌苔白,脉弱无力为阳虚不振之象。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9g 炙甘草9g 生龙齿先煎30g 生牡蛎先煎30g 黄芪18g人参12g 制附子先煎9g 水煎服每日一剂3.诊断:痹证(痰淤痹阻证)分析:久居水上,感受寒湿,日久则损伤阳气,壅滞经络,阻滞气血,故肢体多个关节疼痛;久病入络,寒湿痰瘀互结而不散,故关节肿大、晨起僵硬、棱状变形;筋脉失养,故四肢肌肉萎缩;寒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故筋脉拘紧,关节曲伸不利,疼痛夜甚,遇寒冷加重;舌暗红,脉细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化痰行淤,益痹通络.方药:双合汤加减:桃仁10g 红花6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5g 伏苓15g 半夏15g 陈皮6g 甘草6g 白芥子15g 鲜竹沥8g 生姜6g水煎服每日一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