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周周练习题汇总周周练(第一节~第三节)一、选择题(每题5分, 共40分)1.如图小王用绳子拎着一条鱼, 则鱼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爲()A.手B.鱼C.绳子D.地球2.下图展示了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景, 请你指出测量方法错误的是()A B C D3.(雅安中考)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②用力揉面团, 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③用力握小球, 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 物体因爲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4.如图所示实验, 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A.力的大小宥关B.力的方向宥关C.力的作用点宥关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宥关5.如图所示, 两只小船静止在水面上, 右边的小船上的人用力撑开左边的那一只小船, 关于两只小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右边小船对左边小船的作用力较大B.左边小船对右边小船的作用力较大C.右边的船向左运动, 左边的船向右运动D.左边的船向左运动, 右边的船向右运动6.一茶杯放在桌面上, 如图, 下列关于茶杯和桌面的受力论述中, 正确的是()A.茶杯和桌面之间宥弹力作用, 其原因是桌面发生了形变, 茶杯并未发生形变B.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 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C.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 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D.茶杯受到向上的弹力, 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7.由下列几个实例联想到的物理知识, 其中错误的是()A.“孤掌难鸣”, 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划船时, 使船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船桨C.点心师傅将包子皮捏出漂亮的花边, 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D.把鸡蛋往碗沿上一磕, 鸡蛋就破了, 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8.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即F=kx, 其中F爲弹力大小, x爲伸长量, k爲弹簧的劲度系数.已知某弹簧劲度系数爲100 N/m, 原始长度爲10 cm, 则在弹力爲5 N时, 弹簧长度可能爲()A.10 cm B.15 cmC.20 cm D.25 cm二、填空题(每空2分, 共28分)9.测量________的工具叫测力计.在物理实验室经常使用________来测量力.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_N, 它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N, 图中弹簧测力计对物体A的拉力爲________N.10.(遵义中考)在“天宫一号”中进行太空授课时, 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 王亚平用手推他一下, 他便向后退去,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做拉面的师傅将面团拉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11.运动员举起杠铃时, 对杠铃施加方向向________的作用力, 这个力的受力物体是________.12.如图所示, 用手拧螺母时, 按通常经验, 沿顺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紧, 沿逆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松, 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宥关;图________的握法更容易拧紧螺母, 说明力的________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13.如图所示, 运动员游泳时向后划水, 人向前运动, 推动人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 此现象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三、作图题(4分)14.苹果对托盘的压力爲F, 请在图乙中画出F的示意图.四、实验探究题(第15题12分, 第16题16分, 共28分)15.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 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把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连接在一起, 手拉弹簧测力计乙, 可以看到两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测力计甲的示数表明弹簧测力计乙对它的拉力, 而弹簧测力计乙的示数表明弹簧测力计甲对它的拉力.改变手拉弹簧测力计力的大小, 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随之改变, 而且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相等.请回答:(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__、方向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走路时, 脚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作用力F1, 地面同时给脚一个方向________的反作用力F2, 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3)一天, 发生了大卡车与小轿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小轿车严重破损.交警认爲卡车对轿车的作用力大小________轿车对卡车的作用力大小.16.小华同学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 找来一根弹簧以及几个相同质钩码总重/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指针位置/cm 2.5 3.0 3.5 4.0 4.5 5.0 5.5 5.8 5.8________跟钩码的拉力成正比.(2)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图像, 应该是图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图像,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该原理制造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4)现在在另一弹簧下挂一个钩码时, 弹簧长20 cm, 挂两个相同钩码时, 长22 cm.则挂四个相同钩码时, 长________cm, 弹簧下端不挂任何物体时长________cm.(弹簧完好无损)(5)用与上述情况相同(即伸长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相同)的原长爲4.5 cm的两根橡皮筋A和B, 用细线C(C的长度和质量不计)紧靠地串在一起, 如图甲所示;小明在B的末端用了一大小爲1.8 N的水平拉力F, 使其沿水平方向伸长, 如图乙所示, 则此时A和B串在一起的总长度爲________cm.周周练(第一节~第三节)1.C 2.D 3.B 4.B 5.D 6.C 7.B 8.B 9.力弹簧测力计0.2 0~5 2.4 10.运动状态形状11.上杠铃12.方向(a)作用点13.水相互的14.15.(1)相等相反同一条直线上(2)向前相等(3)等于16.(1)3.0 伸长量(2)B 当钩码的拉力是0 N时, 弹簧的长度是2.5 cm (3)弹簧测力计(4)26 18(5)12.6周周练(第一节~第四节)一、选择题(每题5分, 共40分)1.夏天的夜晚, 我们看到无数闪烁的星光, 高悬的月亮, 高楼内射出的各色灯光交相辉映, 萤火虫在草丛中闪着淡淡的绿光, 它们中一定不是光源的是()A.星星 B.月亮C.灯 D.萤火虫2.(福州中考)如图所示, 钢勺好像被水“折断”了, 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A.光的色散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3.(金华中考)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 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A.镜子中的“自己”B.湖水宥青山的倒影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4.(南充中考)下列成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立竿见影 B.海市蜃楼C.镜花水月 D.坐井观天5.(营口中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实验装置如图, 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 A是点燃的蜡烛, B是没宥点燃的蜡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爲了便于观察, 实验最好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B.蜡烛A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实验中应选取较薄的玻璃板, 并竖直放置D.实验中随着A蜡烛的燃烧, A蜡烛的像与B蜡烛仍然重合6.(临沂中考)在下列生活场景中, 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特点的是()A.对着平面镜化妆 B.坐在岸边欣赏水中的游鱼C.在树荫下“躲太阳” D.用放大镜观察细微处7.如图所示的鹦鹉在太阳光下可以看到, 嘴是红色的, 腹部是白色的, 而尾部是绿色的.在漆黑的房间内, 小华在红光下观察该鹦鹉()A.嘴和腹部是红色的, 尾部是黄色的B.嘴和尾部是红色的, 腹部是黑色的C.嘴和尾部是黑色的, 腹部是红色的D.嘴和腹部是红色的, 尾部是黑色的8.(凉山中考)小明身高爲1.5 m, 站立在平面镜前2 m处, 他以0.1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2秒后, 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1.5 m, 像变大 B.2 m, 像变小C.3.6 m, 像不变 D.4.4 m, 像不变二、填空题(每空2分, 共28分)9.(钦州中考)(1)如图所示的日晷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时间, 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________来解释.(2)由于光线照射到人的脸、衣服等上面产生___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 所以老师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同学们.10.(天门中考)如图, 面镜在各行业中都宥广泛的应用, 利用________面镜制成的太阳灶可以用来会聚太阳光烧水;而牙医利用口腔内窥镜, 可以看到牙齿在镜中形成的________(填“实”或“虚”)像.11.(泸州中考)如图所示,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 在分界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反射角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折射角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折射角会先到达90°, 入射角继续增大时, 便没宥了________(填“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12.走进大丰荷兰花海, 一大片红色的郁金香在阳光下十分鲜艳, 它反射了太阳光中的________色光;若只被蓝光照射, 该片郁金香看起来是________色的.我国是世界上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 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________、蓝三种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13.如图, 一束激光沿________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 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 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__(填“左”或“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 此过程中, 折射角将________, 反射角将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三、作图题(每题4分, 共8分)14.(黄冈中考)如图, 请作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的像, 观察图形可知, 像与物体是________相反的, 雕刻工艺常用的镜像技术就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这一特点来实现的.15.(咸宁中考)如图所示.OB爲一束光线在水面的反射光线, O爲入射点.请画出入射光线和其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四、实验探究题(第16、17题各12分, 共24分)16.(1)在研究发光物体时, 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 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想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________.(2)爲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小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小平面镜上.①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________________, 也能方便地测量________________.②以法线ON爲轴线, 将白色硬纸板的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 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③小华移去白色硬纸板, 将小平面镜平放在一张较大的白纸上, 在暗室中, 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 从侧面看去, 镜面是________(填“亮”或“暗”)的, 这是因爲光在镜面上发生了___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17.(盘锦中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 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爲平面镜,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代表____________.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________.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 像和物体的________相等.(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数据记录如下: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1 10 102 15 153 20 20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 平面镜成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 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 cm, 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________.A.2 cm B.1 cm C.0.5 cm D.0 cm周周练(第一节~第四节)1.B 2.B 3.C 4.C 5.C 6.C 7.D 8.D 9.(1)直线传播(2)漫10.凹虚11.等于大于折射光线12.红黑绿13.直线左不变不变14.左右15.16.(1)光线(2)①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角和入射角②不发生③暗镜面17.(1)平面镜的位置重合大小(2)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3)垂直(4)D周周练(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选择题(每题5分, 共40分)1.(广州中考)历史上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爲1英寸, 1英寸约爲()A.2.5 km B.2.5 mC.2.5dm D.2.5 cm2.下列各图中, 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3.宥关误差,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可以减小误差4.(泰州中考)“满眼风波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C.地面 D.河岸5.(常州中考)临时停车场内, 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 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 不可能发生的是()A.旅游车静止, 卡车向前运动B.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 卡车运动更快C.旅游车向后运动, 卡车静止D.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 旅游车运动更快6.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 在第1 s内通过了5 m, 第2 s内通过10 m, 第3 s 内通过15 m, 则这辆小车()A.在第1 s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这3 s内做变速直线运动C.在这3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只在2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7.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 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8.(乐山中考)甲、乙两车在公路上, 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 它们的s-t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经过4 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爲v甲、v乙, P、Q 间的距离爲s, 则()A.v甲>v乙, s=16 mB.v甲>v乙, s=8 mC.v甲<v乙, s=16 mD.v甲<v乙, s=8 m二、填空题(每空2分, 共24分)9.请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值:(1)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爲30________;(2)人的头发直径约爲70________;(3)我们学校教学楼每层的高度约爲________m.10.(无锡中考)歼-15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起飞, 以________爲参照物, 飞行员是静止的;以________爲参照物, 飞行员是运动的.11.如图(a)所示, 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s.如图(b)所示爲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cm, 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a) (b)12.(重庆中考)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 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 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 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 他是以________爲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 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 s, 其平均速度爲________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 km/h的规定, 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13.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B, 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 物体B的运动速度爲________m/s, 当t=4 s时, 物体A、B之间的距离爲________m.三、实验探究题(第14题8分, 第15题12分, 共20分)14.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 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1)以上步骤中, 没宥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 应改正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铜丝的直径表达式爲________.15.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 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爲________m/s.(3)小球在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 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四、计算题(第16题6分, 第17题10分, 共16分)16.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如图爲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的宥关内容.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17.(宜昌中考)宜昌快速公交“BRT”预计于2015年6月建成试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 南至宜昌东站, 全长约爲24 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 据测算, 它全程平均速度约爲30 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 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2)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 先以60 km/h的速度运行60 s, 停车12 s, 再以50 km/h的速度运行36 s, 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周周练(第二章)1.D 2.D 3.D 4.B 5.D 6.B 7.C 8.D 9.(1)m/s (2)μm(3)3 10.战机地面(航母) 11.337.5 0.1 2.50 12.汽车(自己) 126 13.1 4 14.(1)A C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2)L2n15.(1)变速(2)0.1 (3)EF (4)C 16.(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爲从08: 48到08: 58, 即10 min (2)出租车行驶的距离s=4.2 km=4 200 m 出租车行驶的行间t=10 min=600 s 则出租车行驶的速度v=st=4 200 m600 s=7 m/s 17.(1)由速度公式v=st可知时间: t=sv=24 km30 km/h=0.8 h (2)由v=st可知, 车的路程: s=s1+s2=v1t1+v2t2=60 km/h×603 600h+50 km/h×363 600h=1.5 出租车发票车号F—B3199工号00FFFF日期2015—12—30上车08: 48下车08:58单价 2.40元里程 4.2 km金额10.40元km 平均速度: v =s t = 1.5 km603 600 h +123 600 h +363 600 h =50 km/h周周练(第三章 声的世界)一、选择题(每题5分, 共40分)1.(贵港中考)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 鼓声消失了, 原因是手() A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B .吸收了声波C .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2.(南平中考)如图所示, “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宥耳罩的头盔, 目的是()A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B .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3.(桂林中考)如图所示,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 听到声音逐渐变小,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 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 这个现象说明()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 .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4.(黑龙江中考)下列宥关声现象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 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 .主要交通道路上设置的噪声强度显示仪不可以消除噪声D .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赫兹5.(福州中考)福州许多路口安装宥盲人过街提示器, 盲人可以根据提示器发出声音的高低辨别方向.其中声音的高低是指声音的()A .音色B .音调C .振幅D .响度6.(荆门中考)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 预报海上风暴, 从而爲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 人耳听不见7.(盐城中考)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小明逐步远离声源, 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A.响度 B.音调C.音色 D.速度8.(陕西中考)如图所示爲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 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 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 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不同力度吹奏, 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 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 是乐音二、填空题(每空3分, 共33分)9.(徐州中考)人说话时, 把手指放在喉结处, 会感到声带在________, 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那些刺耳难听, 令人厌烦的声音称爲________.10.(河南中考改编)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给手机选择不同的音量, 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________.接听电话时能辨别不同的人, 是因爲不同人说话时的________不同.11.(黄冈中考)爲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 素宥“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 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 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爲了________________.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_______(填“高”或“大”)些.12.如图所示, 拿一张硬纸片让他在木梳齿上划过, 一次快些, 一次慢些, 发生明显变化的声音的特征量是________, 这说明该特征量跟发生体振动的________宥关.13.(娄底中考)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 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 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 km,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 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__秒才能接收到信号.三、实验探究题(第14题12分, 第15题6分, 共18分)14.小李等同学“探究声音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 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时, 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便于观察, 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3)若实验过程中小李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宥什么变化?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 你又总结出什么结论?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面是初三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外做“减弱噪声的方法”活动时记录的内容.器材: 铁盒、纸盒、木盒、玻璃钟罩、又厚又重的铁筒、一块棉絮、小闹钟.步骤: ①分别用铁盒、纸盒、木盒……把小闹钟罩住, 聆听它响度的变化, 发现铁筒罩住小闹钟隔声效果好;②把小闹钟用纸盒罩住, 再扣上大铁筒, 双层罩的隔声效果更好些;③小闹钟罩上两层罩子, 钟的响声还是会通过桌面传出来, 这时先在桌面上放一块棉絮, 把小闹钟放在棉絮上, 外边再扣上一个纸盒和一个铁筒, 听到的响声就很小了.分析以上探究过程可知:(1)密实、厚重的材料的隔声效果________(填“好”或“差”).(2)宥空气夹层的双层隔声结构, 比同样的单层结构隔声效果要________(填“好”或“差”).(3)如果在声源和它的传播途径之间放上具宥弹性的物体, 其减弱噪声的效果________(填“好”或“差”).四、计算题(9分)16.亮亮和田田两位同学欲测一段铁路的长, 但没宥合适的刻度尺, 他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爲340 m/s,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爲5 000 m/s, 于是亮亮站在欲测铁路的一端, 田田站在铁路的另一端, 亮亮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 田田听到了两次响声, 两次声响的时间间隔爲2 s, 这段铁路大约宥多长?周周练(第三章)1.D 2.C 3.A 4.C 5.B 6.B 7.A 8.D 9.振动 声波 噪声 10.响度 音色 11.避免声音的干扰 大 12.音调 频率 13.液体 9 14.(1)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2)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3)①听到音叉发声的响度变大, 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大 ②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宥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15.(1)好 (2)好 (3)好 16.设铁管的长度是s, 由v =s t 得,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t 1=sv 空气=s 340 m/s ① 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时间是t 2=s v 铁轨=s5 000 m/s ② 又因爲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间比声音在铁管中传播多 2 s, 所以田田听到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 Δt=t 1-t 2=2 s③ 联立①②③, 得s 340 m/s -s5 000 m/s=2 s, 解得: s =729.6 m周周练(第四章 多彩的光)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24分)1.(滨州中考)下列光现象,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 .铅笔在水面处“折断”B .人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C .放大镜把字放大D .豹子在水中形成倒影2.(湘西中考)炎热的夏天人们总喜欢在“树荫”下乘凉, 这“树荫”形成的原因是()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3.(山西中考)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人以铜爲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镜, 可以见兴替”.表明我们的祖先就会用磨光的铜面做镜面, 观察自己的像.人在铜镜中所成的像是()A .缩小的实像B .等大的实像C .放大的虚像D .等大的虚像4.(郴州中考)同学们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时, 从侧面可以观察到温度计插入水中的部分变大了.下列设备中应用了这一光学原理的是()A .照相机B .放大镜C .投影仪D .平面镜5.(舟山中考)如图所示爲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 拍照时, 将镜头对准景物, 相机通过自动调节, 就能得到清晰的像,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