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内科学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内科学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内科学(第9版)
脂肪浸润学说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二)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三)动脉粥样硬化Stary病理分期
第I期:初始病变(initial lesion)脂质点 第II期:脂质条纹(fatty streak) 第III期:粥样斑块前期(Pre-atheroma) 第IV期:粥样斑块期(atheroma) 第V期:纤维粥样斑块期(fibroatheroma 第VI期:复合病变期(complicated lesions)
内科学(第9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预后:根据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损情况而异。
内科学(第9版)
(六)防治
一般防治:合理的膳食,控制危险因素(饮食,戒烟限酒,体重),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提倡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 ➢ 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等。 ➢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发展,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录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第三节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第四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第五节 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形式
内科学(第9版)
重点难点
掌握 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心电图
体征:也可出现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连续心电监护
冠状动脉造影和其他侵入性检查
心脏标志物检查
内科学(第9版)
UA没有STEMI 的特征性心电图动态演变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静息型心绞痛(rest angina pectoris)
发作于休息时,持续时间通常>20分钟
心电图检查
➢ 静息时心电图
➢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 心电图负荷试验
➢ 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
➢ 超声心动图
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
内科学(第9版)
(四)辅助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 核素心肌显像及负荷试验 ➢ 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 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
有创性检查 ➢ 冠脉造影 ➢ 冠脉内超声显像(IVUS)、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以及定量冠脉血流分数(QFR)
动脉粥样硬化
内科学(第9版)
(四)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脑力和体力衰退,动脉增粗、变长迂曲和变硬 主动脉粥样硬化:多数无特异症状,检查、X线、主动脉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见后) 脑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可致头痛、眩晕、昏厥,动脉血栓形成或破
裂出血可引起脑血管意外,脑萎缩可致痴呆、记忆力减退、精神变 态等。 肾动脉粥样硬化: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初发型心绞痛(new-onset angina pectoris)
通常在首发症状1~2个月内、很轻的体力活动可诱发(程度至少达CCSIII级)
恶化型心绞痛(accelerated angina pectoris)
在相对稳定的劳力性心绞痛基础上心绞痛逐渐增强(疼痛更剧烈、时间更长或更频繁, 按CCS分级至少增加I级水平,程度至少CCS III级)
当冠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脉血流量不能 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就可以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而持续严重的心肌缺血可引起 心肌坏死即为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
第三节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内科学(第9版)
稳定型心绞痛 隐匿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内科学(第9版)
(六)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 根据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 ➢ 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冠脉CTA,冠状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脉炎、梅毒性主动 脉炎引起冠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 ➢ 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
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
的一组临床症状,合称为NSTEACS。
UA/NSTEMI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相似但程度不同,主要不同表现在缺血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导致心
肌损害。
症状:UA患者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型心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 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
➢ 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 ➢ 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
➢ 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
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内科学(第9版)
(一)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
症状: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位:
➢ 主要在胸骨后部; ➢ 可放射至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心肌缺血的ECG表现可见于静息时,也可在负荷状态下才出现,常为动态ECG记录所发现,也 可为各种影像学检查所证实。
诊断方法:无创性检查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客观依据。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无心绞痛症状; (2)曾有过MI史,现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但无症状; (3)有心肌缺血发作,有时有症状,有时无症状。
a.抗血小板药物 b.降低LDL-C的药物 c. ACEI或ARB d. β受体阻滞剂
内科学(第9版)
(七)稳定型心绞痛防治
血管重建治疗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科学(第9版)
二、隐匿型冠心病
定义:没有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 等异常)的冠心病,称隐匿型冠心病(lat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一年内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 7.3% 10.3% 10.8%
14.1% 8.5% 18.5%
内科学(第9版)
(一)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 置≥0.2mV)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cTnI或CK-MB)测定,可以作出UA/NSTEMI诊断。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 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 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内科学(第9版)
(二)发病机制
熟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
了解 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 X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内科学(第9版)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脂质和复合糖类
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化; 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破裂、血栓形成)。
内科学(第9版)
一、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
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
综合征。 发病机制:当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血流量减少,
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比较固定。
特点:
➢ 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 持续数分钟,
➢ 主要位于胸骨后部,
动脉粥样硬化
内科学(第9版)
(五)实验室检查
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 ➢ 脂质代谢异常 ➢ X-线检查:DSA-->各血管狭窄程度 ➢ 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 ➢ 放射性核素: 冠心病 ➢ 超声心动图: 冠心病 ➢ 心电图及负荷试验:冠心病 ➢ 新技术:血管内超声,血管镜 ➢ CTA,MRA
内科学(第9版)
三、缺血性心肌病
定义: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 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缺血、缺氧以至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 心肌瘢痕形成的疾病。
临床表现: ➢ 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和栓塞 ➢ 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核素显像
内科学(第9版)
(五)稳定型心绞痛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 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IV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诊断未明确的不典型患者而病情稳定者,可以在出院前作负荷心电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核素心 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显示冠 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决定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少有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诱因: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