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树立学习终身化的思想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树立学习终身化的思想


什么是心智模式?
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 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 我们在打开自己心扉的同时,也要接 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在个人来讲, 要勇于和善于敞开心扉,并且能够倾 听吸纳别人的想法和观念。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快的打开成功之门。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世界观的载体,将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周围 事物的判断,对我们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彼得. 圣吉一直致力于发展出一种人类 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 --在其中, 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 义、实现共同愿望。他将系统动 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 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 练游戏融合,透彻领悟 了导师深 奥理论的要义,同时着力使系统 动力学的要领简单化、通俗化和 可操作化,从而发展出了影响世 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团队学习的重要性
团体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团队, 而非个人,才是现代组织的基本学习 单位,这才是要动真格的地方,除非 团队能够学习,否则,组织是不能学 习的。从事任何一项修炼就意味着成 为一个终生学习者,这个过程永无止 境,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来掌握和精通 它,你永远不能说“我们是个学习型 组织”就好比也不能说“我是个开悟 的人”。
系统思考是什么?
活动也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 动所组成的无形网络编织在一起,但 这些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常常需要 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由 于我们自己“身在此山中”,要看清 整个系统演变的模式便是难上加难了。
系统思考是什么?
因此,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为系 统的各个孤立组成部分拍摄快照上,然后 纳闷为什么我们最深层的问题总是得不到 解决。系统思考是一个概念框架,一个知 识体系,一个在过去50年里开发出来的工 具系列,它的功能是让各类系统模式全部 清晰可见,并且帮助我们认识如何有效地 改变这些模式。
《第五项修炼》
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阵学习管理的 热潮,并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 (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 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由于 其创新价值,并由于其已在无数美国企业 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引起理论界及企业 的浓厚兴趣,在短短几年中,被译成二三 十种文字风行全世界,它不仅带动了美国 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 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
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它是整合其他修炼的修炼,它把 其他修炼融入一个条理清晰一致的理 论和实践体系。它防止了其他修炼变 成分散独立的花招,或最新流行的组 织变革时尚。没有系统的观点,就不 会想去了解各项修炼之间的关联。通 过强化其他各项修炼,第五项修炼不 断提醒我们:整体大于局部的组合。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尤为重要。要求我们必须整 合资源,融会贯通,将直接服务于前四项 修炼,使得前四项修炼得到有效的提升, 更加凝练和深刻,也是前四项修炼的最终 体现。
五项修炼的关系
五项修炼,是一个整体,“系统思考” 是需要“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 模式”“团体学习”与“自我超越” 四项修炼来发挥它的潜力。“建立共 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 “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 式,体会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
五项修炼的关系
“团体学习”展示团体力量,使团 体力量超过个人力量的技术。“自我 超越”则是不断反映个人对周围影响 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 人们将陷入“压力——反应”式的结 构困境。
《第五项修炼》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 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 想的巨作。《第五项修炼》是彼得· 圣吉博 士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 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 大创新意义的理论。1990年《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出版后, 连续三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榜首。
五、心得体会
《第五项修炼》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精彩, 给了我们超越自己的自信与力量,为我们 的明天点燃了一盏明灯。 我在书中找到了使得自己取得成功的秘 诀,拥有超越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学习 和工作中我都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 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也就是让所有的组织成员有同 一个目标,并且为之不懈努力,使其有共 同的世界观,因而这个团队也将富有凝聚 力,都能为着同样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大 家有着高涨的热情,互助前行。
团队学习的含义
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 共同目标的能力的过程。在组织修炼中,团体 学习是最基本的形式,改善心智模式、发展共 同愿景、进行系统思考以及在组织中超越自我, 都必须通过团体学习来达到。可以说,组织通 过有效的团体学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组织的整 体素质,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提升组织的价值观, 不停地激发出组织的创造性张力。当团体真正 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 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作者简介
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了 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 的艺术与实践》一书, 推动人 们刻苦修炼,学习和掌握新的系 统思维方法。此书一出,反响强 烈,使它连续3年荣登全美最畅 销书榜首,被《哈佛商业评论》 评为过去二十年来五本最有影 响的管理书籍之一,他本人也被 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具 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 ——树立学习终身 化的思想
制作人:张彤彤
目录
一、前言; 二、基本简介; 三、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历史; 四、主要内容概述; 五、心得体会。
《第五项修炼》
作者:彼得· 圣 吉:学习型组织 之父,十大管理 大师之一。全书 名:《第五项修 炼:学习型组织 的艺术和实务》。
前言
读书,是个交流和更新思想的 好方法,书中作者总能淋漓尽致地 表达,推心置腹地劝诫。书,就像 是一扇窗户,打开它,就可以和作 者长谈了。在阅读书中文字的时候, 我会不断地梳理自己,审视自己, 总想将心中的疑惑从作者那里得到 共鸣和解答。
《第五项修炼》
这本书被评为“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 理书籍”之一。而该书的作者彼得· 圣吉被 《经营战略》杂志誉为“20世纪对商业战 略影响最大的24个伟人之一”,《金融时 报》评述他是“顶尖管理大师”,《商业 周刊》将其列为“十大管理大师之一”。 现在彼得· 圣吉被誉为继彼得· 杜拉克之后最 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被称为“‘学习型 组织’理论之父”。
三、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历史
各级政府机关、企业理念更新
2001年中国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
1991年,美国政府提出学习型社会
1990彼得.圣吉提出SENGE模型
MIT中心理事ARIE概念首创

四、主要内容概述
1. 2. 3. 4. 5.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 团体学习; 系统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心得体会
发展学习型团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 争力,保证企业的生存,促进企业的发展, 也是为了实现企业员工与工作的真正融合, 使员工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意义,更可以 引导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不 断突破自我,不断挖掘潜能,努力形成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和 工作观,努力创造理念创新、方法创新、 工作创新的氛围,创造企业内部团结、和 谐、奋进的氛围,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责,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中 更好地发挥作用。
团队学习的重要性
你越是学习就越能深切感受到自 己的无知,因此,一个组织不可能是 “卓越的”,因为它不可能达到一种 永恒的卓越境界;它总是处在学习修 炼的实践过程中,要么变得更好,要 么变得更差。
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要求集思广益,通过大家激 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思想激烈碰撞,融 合,从而达到最优,同时也是个人的能力 的提高,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什么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 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 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 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 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它是保证团队合作 成功的重要保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 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 人的想法。
作者简介
• 《第五项修 炼--学习型组 织的艺术与 实践》 ——彼得.圣吉
作者简介
彼得.圣吉1947年出生 于芝加哥,1970年在斯坦福 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 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 院斯隆管理学院取得社会系 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进而 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师从 系统动力学奠基人佛睿斯特 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 动态搭配的管理理念。
什么是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概念: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澄清并 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 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
自我超越
对自己做一个深入仔细的了解,能够 正确判断身边的事物。把自己的目标最大 努力的实现,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潜力,激 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超越自身。 只有拥有这样的思想和精神基础,才可 能进行以下各项修炼。
一个合理的正确的心智模式,对 我们做出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共同愿景?
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的理想,那么,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 而努力。而这种共同的理想就是团队中的 “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可以无限放大 的,是一个超越个人上升到团队高度的概 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学习型团队的共 同理想就是利用集体智慧为企业创造效益、 为集团谋求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