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真实情感,写自我作文
——关于小学生写作练习的几点思考
铜山区张集镇李村小学肖丽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而当前,小学生作文水平却着实令人堪忧。
有的学生漫天想象,内容空洞,文字枯涩无味;有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悉心指导”下,作文模式化严重,老气横秋。
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表达真情实感阅读技能提升
正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却着实令人堪忧。
有的学生漫天想象,内容空洞,文字枯涩无味;有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悉心指导”下,作文模式化严重,老气横秋。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一、借助语文教材,提高写作技巧。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每一篇文章,培养学生对美文佳句积累欣赏的能力,启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1.品读佳词美句,提高学生语感。
课文中不乏优美精准的词句,带领我们到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笔者通过一些品析佳词美句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这是习作的基础。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蝉虫整个身体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
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可以通过换词比较法和做动作法引导学生体会“裂”、“抽”、“抖”、“伸”等词语使用的准确与精妙,感受其魅力,使学生重视词句的推敲与运用。
2.拓展写作途径,提升学生技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整组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些课文都是祖国的风景名胜,学生大多都着直观的印象。
而且几篇课文有的写作特点非常鲜明: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作、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这些都是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和范式,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之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进行实践练笔,来写一下自己
—2—
去过的风景名胜地,以提升学生的习作技能。
二、依托阅读平台,提高写作素养。
语文写作素养中包含的“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等要素,这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获得,因此阅读是形成写作素养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写作的过程中,具体做到:
1.勤阅读多摘抄,为写作积累素材。
写作言而无物,主要是阅读量狭窄造成的。
一方面现在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存在,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知识靠不断地积累,但人的记忆力有限,读过的书,时间一长,印象就淡薄了,甚至遗忘得一干而净了。
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笔记的练习,边读边摘抄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并进行分类,读得越多,写得越勤,积累的材料品种就越多,作文的素材就越充足,就能很好地解决了写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2.边阅读边思考,提炼个性观点。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阅读好的文章,不仅是好词佳句的积淀,更提炼学生的思维层次,因此有“写作是思维的体操”一说。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要学会与文字、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针对阅读内容,及时展开辩论,树立观点,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大胆抒发个人的感想和观点,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三、拓宽观察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没有具体真实的材料,不知
—3—
所云。
例如在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时,多数学生只会写老师和家长的关爱、帮助老奶奶过马路、带迷路的小朋友回家......内容千篇一律。
这种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平时习以为常的东西缺少细致的观察。
正如鲁迅所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对事物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1.要善于观察。
观察不仅仅是“看”,而应是“六官齐放”,即眼、耳、鼻、口、手、脑都动。
看就看个清楚,听就听个明白,闻要闻得透彻,尝要尝出真味,就是想也还要想出个所以然,想出深度。
比如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引导学生对自己要写作的动物展开观察,关于它的色、叫声、气味、食物、生活习惯等有哪些了解,在动物世界里还能听说什么、想到什么,有哪些民间故事围绕动物展开,这样引导下,学生笔下自然能勾画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来。
2.要习惯观察。
敏锐的观察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习惯成自然。
教师应引导学生平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抓住其特征。
可以让学生养一个小动物或种植一种植物,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引导学生在写人物时,先有意识地观察一段时间,作好观察记录,再起笔成文。
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引导他们有自我的阅读,有真实的情感表达,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才能真正让作文教学迸发生命的活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