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胶市场调研报告不干胶市场调研报告前言按照公司领导的指示,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干胶市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市场调研,本次调研走访了广州、深圳、上海、杭州、温州等地的不干胶材料生产厂家、经销商、印刷厂等,结合本次实地走访的见闻以及查阅相关图书、资料等内容撰写了以下不干胶市场调研报告,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概况不干胶标签又称自粘标签、及时贴、压敏标签等,一般包括自粘标签、自粘胶带、装潢贴膜等。
不干胶标签是以纸张、薄膜或特种材料为面料,背面涂有粘合剂,以涂硅保护纸为底纸的一种复合材料,并经过印刷、模切等加工后成为成品标签。
为满足自粘贴目的,其结构分为面层、底层两大部分,其中面层涂布胶黏剂,具有自粘贴性能,底层一般在基纸上涂布防粘层,便于面层剥离并对胶黏层提供保护。
面层可以是塑料膜、金属箔或铜版纸等材料,通过表面涂覆胶黏剂获得自粘贴能力,与表面经过特殊处理的离型纸粘贴在一起,使用时可以很方便的剥离下来,粘贴在各种物体表面,其铜版纸(或其他膜材料)表层,即未涂胶面,可以印刷文字或图案,起到说明或装饰的作用,这种新型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正在日益广泛的被应用到各个工业和商业领域。
国际上一般认为,首开先河的不干胶标签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R·斯坦顿·艾利发明的。
开始用手工制作,后来,艾利先生发明了第一台涂布机和标签生产设备并开始机械化生产。
不干胶标签是对传统标签材料的巨大挑战,是标签领域的一场革命,自30年代后,不干胶标签技术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一些国家纷纷建厂,研究和开发了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标签材料。
据中国防伪行业协会消息,我国不干胶标签印刷是从20 世纪70 年代末起步的,最早起步地区为广东、天津以及其他一些沿海城市,最初的设备和工艺技术主要从日本引进。
90 年代中期,不干胶标签印刷开始逐渐在全国推广,在印刷工艺、设备性能、材料的多元化等方面日趋成熟。
近年来,日本和东南亚一些生产厂商都看好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纷纷投资投产。
此外,国内一些国有印刷厂和民营印刷厂也看好不干胶印刷所带来的高额利润,纷纷转产和投产。
据不干胶印刷业内人士估计,不干胶标签印刷的净利润高达18%~22%。
我国不干胶标签市场已日渐成熟。
我国的不干胶标签需求量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和其他标签产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标签产业只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中国的不干胶标签市场大约为14亿~17亿平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1.1~1.3平方米/年,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人均占有量达到15 平方米/年,因此,中国的不干胶标签市场潜力巨大,而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就占整个中国不干胶标签市场的75%,众多厂商正是因为看到这一事实,纷纷涉足于此,导致从事不干胶印刷行业的厂商过多,生产加工能力过大,造成一边是广阔的市场空间,一边是日趋激烈的竞争、供大于求这一不和谐的现状。
总体来说,国内不干胶标签印刷业正在“打磨”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干胶标签印刷产品正经历着从中低档向中高档转换的过程。
目前日化、电子电器、医药、物流、零售和食品饮料等几个行业对标签的需求尤为突出。
不干胶材料的生产也伴随着不干胶标签印刷行业的成熟而高速发展。
目前国内不干胶材料生产企业众多,按照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干胶生产企业,其中中、高级企业主要是以艾利、蓝泰、琳得科为代表的一批外资企业和以金利宝、四维等为代表的一批台、港资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生产设备先进,多数为国外进口,产能大,品种齐全,技术成熟,能按照客户要求生产适合不同粘贴环境的中、高档不干胶产品,其产品多被用来印刷比较精美的标签,贴膜等,被广泛的应用在日化、电子电器、饮料、医药和物流等行业,这些企业的产能加起来占到整个不干胶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而初级不干胶生产企业则主要是由一些民营、私营、村办企业等组成,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基本都是国产设备,产能小,生产效率低,主要生产一些低档的产品,产品类别比较单一,主要被用于一些对印刷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标签和贴画等,以铜版纸和书写纸面材居多。
目前不干胶材料生产企业比较集中在广州、中山、上海、温州、天津等地。
第二章国内不干胶市场行业分析2.1 不干胶产品的市场特点1、应用广泛:作为一种标签材料,不干胶广泛应用在日化业、药品业、食品饮料业、超市物流业、轮胎业、润滑油业上。
应用的广泛性,使得不干胶产品不会依附于某个行业的兴衰而兴衰,决定了不干胶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强。
2、不干胶产品由于是几种材料的复合,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胶水的涂布上,这就决定了不干胶产品的品种多,每个厂家同品种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
3、从不干胶材料的供应链来看:不干胶是派生的需求。
最终用户的需求决定了不干胶产品的需求。
由于是派生的需求,最终用户需求量的波动,经过传递,会造成对不干胶材料需求的更大波动,而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不干胶最终用户如日化业,超市物流业,电子电器业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不干胶材料的更快发展。
图1 不干胶材料的供应链图2.2 不干胶市场销售量根据中国压敏胶协会的统计数据,2002年的不干胶材料销售量在14亿平方米左右,1997-2002年每年的增长幅度在10%左右,按2003-2007的增长率为7%-8%预测,到2007年将达到20亿平方米。
表1 压敏胶协会对2002不干胶材料的统计数据和对2003-2007的预测。
而UPM2003年的报告显示:2002年亚洲不干胶市场为22亿平方米,包括日本10亿平方米,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市场为12亿平方米,UPM 预计2006年将达到29.5亿平方米,日本为10亿平方米。
平均市场增长率为7%,不含日本在内的市场增长率为19%。
1根据荷兰AWA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全世界不干胶标签的总用量已达到140亿平方米,其中,欧洲65亿平方米,北美40亿平方米,日本13亿平方米,中国9亿平方米,印度2~3亿平方米。
据此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国内规模较大的五家企业(艾利、蓝泰、金利宝、高冠、丰华)2004年的销售额为18.4亿元,以平均价格3.5元每平方米计算,这五家企业的2004年销售量为5.3亿平方米,艾利2006年的销售量接近4亿平方米。
另据胶水供应商BASF和硅油供应商道康宁估计:2005年不干胶市场应在15~16亿平方米左右。
虽然上面的数据各不相同,压敏胶协会的统计数据比较大,2002年就达到了14亿平方米,而UPM和国外AWA的统计数据较小,原因可能是UPM和AWA只是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了统计,而忽略了一些小型的企业。
保守的估计2006的市场容量至少有15亿平方米,以每平方米3.5元计算,市场容量在52.5亿元以上。
2.3 不干胶市场增长率BASF近两年的业务增长以40%~50%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不干胶市场的增长率还是很高的。
据硅油供应商道康宁介绍,无溶剂型硅油增长率为20%~30%。
无溶剂型的硅油虽然主要用在离型纸上,但硅油还有其他用途,但是用在不干胶产品上的无溶剂硅油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那么不干胶产品的增长率也不会很低。
据道康宁所做的市场研究,人均GDP增长10%,标签总量的增长在20%左右。
根据供应商的判断,最近几年不干胶市场增长率有20%,当然供应商的判断有夸大的可能性,保守的估计增长率有15%。
此次调研收集到部分不干胶生产企业的销售数据如下表:表2 不干胶生产企业销售情况表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艾利的增长速度稍低外,但2006年增长率也达到了7.8%,其余厂家的增长率都很高,增长速度最快的蓝泰2005年的增长率有64.94%之多。
由于以上五家企业是国内规模大,档次比较高的企业,因此从表2基本上可以推测中高档市场增长率在10%以上。
2.4 不干胶产品竞争市场国内的不干胶材料市场相当集中,六大主要厂商艾利、蓝泰、琳得科、金利宝、高冠、丰华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其中以艾利的市场份额最大,其销售额是居第二位的高冠的四倍,比其余5家的销售总和还要多,基本上是艾利一枝独秀。
其它为数众多的国内厂家,大都生产中低档产品。
从表2可以看出艾利的销售量最大,2006年销售额达到13.8亿元,销售量为4亿平方米左右。
艾利总的增长率为7.8%,增长率与其他企业相比不是很大,但艾利的销售额基数大,销售额的绝对数量的增长还是比较大的,艾利2006的销售额年比2005年增长1.08亿元,特别是针对华南市场的艾利广州公司,业务增长非常快,2005年增长率为22.67%,增长了7302万元,2006年增长率为11.18%,增长了4418万元。
从艾利广州的员工2007年增长了47%来估计,2007年艾利广州的增长率会很高。
高冠2004年销售额为2.7亿元,而高冠2004年的资产增长了124.74%,有可能是销售增长得比较快,而投资了新的设备。
金利宝2005年的销售额为2.3亿元,增长率为36.64%。
蓝泰2005年的销售额为1.5亿元,增长率为64.94%,2007年蓝泰的员工达到了300人,比2006年的145人增加了107%,从人员的增长速度来推断,蓝泰2007年的销售额将会达到3亿元。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来看,每一家企业都在分享整个不干胶市场增长的成果,上述五家企业的销售增长率都很高,这一方面说明整个中高端市场增长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艾利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其他各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增长了我们进入不干胶市场的信心。
从不干胶销售量和销售增长率来看,国内的不干胶市场现仍处在快速发展期。
2.5 不干胶的产量情况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增长迅速,但也应看到另一面,由于市场的快速发展,驱使竞争对手相继加大在不干胶上的投资。
2007年3月份蓝泰公司投资4000万美元在中国常熟的不干胶生产设备已经开始投入生产,并把原先在上海的工厂搬到了常熟。
蓝泰新上的设备(已投产)幅宽2300mm,车速在1000m/min左右,估计产能5亿平方米。
艾利也新上了一台新设备(民丰销售副总介绍),4月份已经进行了设备的调试,纸幅在2000mm左右,车速1000m/min,产能也有5亿平方米。
加上公司的4亿平方米的产能,就这三家企业的产量就有14个亿平方米,最近上海的金大也引进了一台幅宽1600mm的新设备,金利宝最近也计划投资一台新设备。
从而导致不干胶的产能有过剩的可能。
从以上分析来看,不干胶产品既是一个充满机会,前景看好的行业,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干胶市场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
2.6 不干胶产品的赢利率与前几年相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干胶产品的利润率在逐渐降低。
1) 不干胶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一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得以原油为原材料的薄膜,硅油,胶水的价格也上涨;二是国际木浆价格的上涨,导致作为面材和底材的纸张价格也上涨, 以及劳动力、水电、燃油等生产成本的提高,虽然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的原材料的价格有所降低,但综合起来考虑,不干胶材料的成本还是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