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二0一一年三月十七日)目录序言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第二章工作目标和任务(三)总体目标和任务(四)具体目标第三章重点工程(五)学前教育普及工程1.落实政府主导体制2.加快学前教育设施建设3.提高学前教育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4.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5.建立健全校长与教师交流制度6.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七)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7.提升普通高中基础能力8.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9.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八)职业教育发展工程10.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11.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能力12.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九)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13.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14.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15.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16.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7.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8.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第四章主要工作措施(十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19.改革和完善经费投入体制20.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21.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机制22.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十二)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3.科学推进城乡学校、幼儿园布局调整24.加快城区及县(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25.加强学校图书、仪器、设施设备建设(十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7.加强教师培养培训28.加强教师管理29.强化校长队伍建设(十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30.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1.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32.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十五)深化体制改革33.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3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35.建设现代学校制度36.扩大教育开放37.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38.推进郴资桂示范带教育改革(十六)统筹发展各类教育39.支持发展民办教育40.积极发展特殊教育41.扶持发展民族教育42.稳步发展高等教育43.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十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44.加大教育执法力度45.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46.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十八)加强组织领导47.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48.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领导49.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50.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强国必先强教。
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郴和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了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工作思路,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人才与智力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太弱、城区学校太挤”以及“择校热”等问题仍然存在,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较低,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我们必须认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郴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两城”建设发展规划和建设教育强市要求,认真落实《郴州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内部管理,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造郴州教育的特色,进一步促进郴州教育科学发展。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形成“结构合理、体系完善、基础厚实、均衡协调、特色鲜明”的教育发展格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郴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城”建设提供更加强而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方针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优先发展。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问责制;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规划教育,财政资金预算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在全社会倡导教育优先发展观念,形成尊师重教氛围。
育人为本。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创新。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着力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着重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促进公平。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的基本政策,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关注困难群体,确保每一个适龄孩子公平入学,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三类残疾少儿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提高质量。
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监测和评价方案,实现监测手段多样化,充分运用监测结果,保证国家课程计划实施,促进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章工作目标和任务(三)总体目标和任务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达到教育强市的各项指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跻身全省前列,达到教育强市目标。
(四)具体目标学前教育目标: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
义务教育目标: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高中阶段教育目标:2015年,毛入学率达到90%;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93%,中职与普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职业教育目标: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6.1万人,高、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达到45万人次;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7.5万人,高、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达到60万人次。
高等教育目标: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专业学科优势明显;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继续教育目标:2015年,每个县市区创建一个功能完备的职教中心,创建一批示范性学习型社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普及率、学习型组织创建率均达到55%;2020年,公民接受终身教育普及率、学习型组织创建率均达到85%,形成市县乡三级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2015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2020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第三章重点工程(五)学前教育普及工程1.落实政府主导体制。
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由市场机制转变为政府主导。
落实“以县为主,县、乡(街道)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扶持和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比例,重视和加强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2.加快学前教育设施建设。
执行幼儿园建设标准,确保幼儿教育、生活、活动用房和场地,确保保教和游戏设施设备适用、够用、安全。
市中心城区创办一所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每个县市区在城区创办3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并按托幼一体化的模式建设一所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每个街道办事处和每个乡镇创办1-2所公办幼儿园;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1所村级幼儿园。
到2020年,标准化幼儿园达到85%以上,简易标准幼儿园控制在15%以内。
3.提高学前教育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按照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严格的幼儿园准入制度,切实取缔非法幼儿园。
建立健全幼儿园管理制度,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坚决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及评价体系。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前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每5年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4.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统筹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整体推进合格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
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按照教学及教辅用房、教学设施、实验仪器和图书、信息化教学设备、环境绿化美化等顺序分步建设。
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2015年,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实现均衡,校舍安全达标;2020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要求,80%以上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5.建立健全校长与教师交流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在城乡间、乡镇间、学校间正常定期交流、对口支持、定期支教、跨校兼课等制度。
稳步推进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凡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校长,必须在县域内交流,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教师,原则上要在县域内交流,每年交流的比例不超过教师总数的15%。
城市中小学要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
教师在评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晋升中高级职务时,必须要有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支教2年以上经历。
新任用的中小学校长原则上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支教3年以上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