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基本知识ppt课件
穴上方。
辨证分型
热扰神明
[证候]
面红目赤,夜难入寐,心烦意乱,身 热口渴,胸闷胀满,头昏头痛,口燥唇焦,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 沉数。 [配穴] 胃 肝
操作方法
清洁消毒:用75%酒精清洁消毒,消毒范围视
耳穴大小而定。 埋豆:一手固定耳廓,采用菜籽、绿豆、磁 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方块胶布固定, 嘱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 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耳压方法
以拇、食指指尖与耳穴皮肤垂直按压, 候至有沉重胀痛感时,持续20秒钟,停歇10 秒钟,再按20秒钟。如此重复压主穴6-10回, 配穴4-6回,每天4-6次,3-6天后取下丸药, 另贴对侧耳穴。这就是强刺激,属于泻法。 适用于实证、痛证,对内脏痉挛性疼痛尤 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应部位取穴
:内脏、肢体、器官等发生病 变,在耳廓相应部位有压痛点(或反应点), 可作为取穴的根据。例如胃病取胃穴,踝关 节扭伤取踝关节穴等,可用探棒查找出压痛 点。
按中医理论取穴:根据中医脏腑学说,肝与
胆,心与小肠,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 因而肝病可取胆穴,心脏病取小肠穴,肠炎 取肺穴。根据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 开窍于口(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的中医理论,因而眼病又取肝穴,中耳炎取 肾穴,鼻炎取肺穴。根据肝主筋,心主血, 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的理论,因而 皮肤病又取肺穴,骨科病取肾穴,肌肉病又 取脾穴。
失眠耳穴埋豆的辩证取穴
主穴:神门、皮质下、睡眠深沉区、神经衰
弱点、枕、额 配穴:心、胃、脾、肝、肾、胰胆、内分泌、 三焦、肺
神门:在三角窝内后 1/3的上部。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 即对耳屏4区。 垂前(神经衰弱点):在 耳垂4区。 睡眠深沉区:垂前4区 的背面。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 部,即对耳屏3区。 额:对耳屏外侧面的前 部,即对耳屏1区。
耳穴的概念: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 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 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 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 激点
耳穴埋豆法
耳穴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保健方法。采用菜籽、绿豆、磁珠等 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 达到治疗目的。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耳穴基本知识
耳穴医学
中国古代医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耳朵与人
体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耳廓 大小、形态、颜色及厚薄的观察,可以大概 了解脏腑功能情况。这与现代的生物全息论 有着相同之处。生物全息论认为,耳廓是人 体的一个胎形缩影,人体的各个部位均在耳 廓上有固定的位置,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 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通过对耳廓上 相应位置的治疗,达到祛病保健目的。
根据西医理论取穴:皮质下穴有调节大脑皮
层的功能,因而神经系统的病症要取皮质下 穴,交感穴有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因而内 脏病痛要取交感穴。
根据临床经验取穴: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
结了治疗疾病的有效耳穴,如眼穴、肝穴、 脾穴能治疗麦粒肿;神门穴、皮质下穴、热 穴及相应部位(如踝关节扭伤,相应部位的 耳穴是踝),能治疗扭伤;枕穴、额穴、神 门穴、皮质下穴能治疗头痛。
禁忌症
耳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
的孕妇禁用。
器具:磁珠
探棒
探棒—探测仪
磁珠
取穴(选准穴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
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 处,既是该穴。 (2)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 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 (或毫针、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 的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既 为耳穴治疗点。 (3)电测穴位法。
耳廓表面解剖名称
耳 廓 表 面 解 剖
耳廓腧穴分布规律
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 臀部朝上。 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 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 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 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 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三角窝:5穴 耳屏:6穴 对耳屏:6穴 耳甲腔:9+1穴 耳甲艇:11穴 耳垂:10穴 耳背:9穴
耳穴的性能
耳穴的双向性
耳穴的多功能性 耳穴的特异性
取穴原则
相应部位取穴
按中医理论取穴(辨证) 根据西医理论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取穴(神门安神;耳尖退热)
耳穴形象分布
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 耳 舟--上 肢 对耳轮下脚--下 肢 耳 甲 腔--胸 腔 脏 器 耳 甲 艇--腹 腔 脏 器 三 角 窝--盆 腔 脏 器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消化道 对 耳 轮上脚--躯 干
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
耳轮脚:1穴 耳轮:12穴 耳舟:6穴 对耳轮:14穴 对耳轮上脚5穴、 对耳轮下脚3穴、 对耳轮体6穴
旋补压法
即以拇指,食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旋转轻轻揉 压,候至稍有胀痛或刺痛后,每穴按压1-2分 钟,每日4-6次,3-6天后取下,另贴对侧耳 穴。这就是轻刺激,属于补法, 适用于虚症,特别是年老体弱、孕妇、儿 童或敏感性强者,尤为适宜。
点平压法
即以拇指、食指指腹(或指尖)按压丸药, 候至轻度胀痛时,每穴以0.5秒的速度间歇地 按压1-2分钟,每天4-6次,3-6天后取下,另 贴对侧耳穴。此属于中等量刺激,为平补平 泻法, 适宜于一般体质或虚实不显的病症,特别 是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等各类功能 性疾病。
耳垂九区划分: 耳垂正面,从屏 间切迹软骨下缘 至耳垂下缘画三 条等距水平线, 再在第二水平线 上引两条垂直等 份线,由前向后, 由上向下把耳垂 分为9区。
心:耳甲腔中央 胃:耳轮脚消失处。 脾:耳甲腔的后上方。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肾: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方,肝、肾两穴之间。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三焦: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方,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