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名国际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并购中发展壮大

著名国际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并购中发展壮大

著名国际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并购中发展壮大近年来行业重大并购案例接连不断。

可以说并购是国际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2007年7月韩国斗山Infracore公司以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兰集团旗下的山猫、泛用设备和附具设备三大事业部。

被收购的山猫等三个事业部2006年销售额为26亿美元,营业利润为3.7亿美元,员工为5700人。

收购价/销售额为1.88,收购价/营业利润(市盈率)为13.24。

斗山集团2001年收购了韩国重工业,2003年收购了高丽产业开发,2005年又收购了大宇重工。

本次收购完成后,斗山Infracore在建设机械领域的销售额(简单相加)接近50亿美元,将居世界工程机械第10位。

2007年2月瑞典沃尔沃建筑机械公司以13亿美元(92亿瑞典克朗)收购美国英格索兰集团旗下的路面机械业务。

被收购的路面机械业务2006年销售额为8.64亿美元,营业利润1.01亿美元,员工2100人。

收购价/销售额为1.50,收购价/营业利润为12.87。

沃尔沃建机公司1995年收购了法国生产小型挖掘机的Pel-job公司,1997年收购了加拿大的“冠军”平地机公司,1998年收购了韩国三星挖掘机公司,2006年获得中国山东临工70%的股权。

2007年沃尔沃建机的销售额为78.9亿美元,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4位。

2007年2月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以63亿瑞典克朗(约7亿欧元)收购了瑞典戴纳派克公司。

2006年戴纳派克的销售收入为5.05亿欧元,营业利润约为5570万欧元,员工2100人。

收购价/销售额为1.39,市盈率为12.6。

2007年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的销售收入为3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2位。

戴纳派克是一家著名的路面机械生产企业,曾被瑞典斯维达拉公司收购,然后又被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13位的芬兰美卓公司收购,之后又被北欧Altor投资公司收购。

2007年11月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3位的美国特雷克斯公司收购了北美的SHM公司,将其并入特雷克斯采矿业务部。

12月又收购了其在印度的土方机械合资公司Vectea的部分股权,使其持股达到70%。

特雷克斯是靠收购相关企业实现外延式增长的典范。

该公司1994年销售额仅有3亿美元。

十几年中公司收购了O&K、CMI、Demag、Genie等国际一线品牌后,一举进入世界工程机械的前3甲。

特雷克斯在中国也收购了长江起重机公司(50%的股份)等多家企业。

2007年1月,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9位的瑞典山特维克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生产磨损件的Shark公司;2月又收购了澳大利亚Hydramatic公司(主要生产钻探设备);4月又几乎同时收购了英国的Extec破碎筛分公司和爱尔兰Fintec破碎筛分公司。

2007年1月,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14位的美国马尼托瓦克起重机集团收购了Marine Travelift公司旗下的Carrydeck工业起重机业务。

7月该公司又收购印度生产塔式起重机的Shirke公司。

2008年该公司还获得中国泰安岳首的50%股份。

马尼托瓦克是靠并购迅速发展起来的工程机械企业。

2001年收购法国著名的塔机公司波坦和2002年收购德国著名的全地面起重机公司格鲁夫公司使该公司一举成为国际三大起重机械制造商之一。

2007年1月,世界工程机械的“大哥”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Remy国际旗下的发动机再制造业务,4月收购了再制造企业Eurenov公司,11月又收购了Bloun国际林业部的资产。

卡特彼勒公司的发展也与并购密不可分。

1925年4月,美国生产农业机械的Holt公司和Best公司合并成立了卡特彼勒公司。

8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卡特彼勒完成了多次有影响的并购,如2000年收购了意大利著名的路面机械制造商——比泰利公司,还收购了中国山东工程机械公司和徐州卡特彼勒公司的大部分股份等。

维特根也主要是靠收购福格勒(VOGELE)、悍马(HAMM)登上世界工程机械第20位宝座的。

位居世界工程机械第8位的凯斯-纽荷兰集团更是凯斯、菲亚特、神钢等公司合资的产物。

世界起重机发展现状近20年世界工程起重机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RT(越野轮胎起重机)和AT(全地面起重机)产品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产品与市场格局,在经济发展及市场激烈竞争冲击下,导致世界工程起重机市场进一步趋向一体化。

目前世界工程起重机年销售额已达75亿美元左右。

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亚洲)和欧洲。

美国既是工程起重机的主要生产国,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

但由于日本、德国起重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及RT和AT产品的兴起,美国厂商曾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中占有的主导地位正逐步受到削弱,从而形成美国、日本和德国三足鼎立之势。

近几年美国经济回升,市场活跃,外国厂商纷纷参与竞争。

美国制造商的实力也有所增强,特雷克斯起重机公司的崛起即是例证。

特雷克斯起重机公司前身是美国科林起重机厂。

1995年以来,其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活动,已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公司之一。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重机生产大国,产品质量和数量提高很快,已出口到欧美市场,年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自1992年以来,由于受日元升值、国内基建投资下降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年产量呈下降趋势。

目前日本市场年需求量为3000台左右。

欧洲是潜力很大的市场,欧洲各工业国既是工程起重机的出口国,也是重要的进口国。

德国是最大的欧洲市场,其次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在德国AT产品市场份额中,利勃海尔占53%,格鲁夫占16%,德马泰克占14%,多田野和特雷克斯各占10%和5%左右。

国外工程起重机行业的联合风潮起重机制造业中的联合之风与汽车业很相似,在汽车行业中,通用汽车、福特、雷诺、宝马、梅赛德斯、大众等大公司都走上了联合之路,这两个行业的世界市场已日趋一体化。

欲在成熟的世界市场获取市场份额并保持增长,捷径是购买竞争对手,其长期目标是争夺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

在起重机行业,某种意义上,打入世界市场即意味着进入北美、日本(亚洲)和欧洲三大市场。

世界顶级公司都对世界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但迄今还没有一家公司在上述三大市场取得主导地位。

有4家公司已在两大市场建立了根据地:格鲁夫和特雷克斯在北美与欧洲;多田野在亚洲和欧洲;住友建机在亚洲及北美。

格鲁夫、特雷克斯和多田野公司是通过收购竞争对手进入欧洲市场的。

格鲁夫先是在1984年吞并了英国柯尔斯,而后在1995年购入德国克虏伯。

特雷克斯公司于1995年兼并了法国PPM和意大利Bendini公司之后,近几年又收购了其他一些欧美公司。

多田野在1990年吞并了德国法恩公司。

住友公司在1986年收购了美国林克•贝尔特公司。

利勃海尔和德马泰克公司都向美洲和亚洲出口起重机,加藤公司也将产品出售到欧洲。

但起重机生产本地化要比依赖当地代理商创造更多机会,多田野和加藤这两家公司产品相似,汽车起重机底盘也相同,但多田野海外投资多于加藤公司,因而在增加出口、改善国内市场萎缩带来的困境方面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多数厂商在争夺上述市场的同时,还努力扩大产品系列。

格鲁夫公司的汽车起重机和RT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购买克虏伯公司后,在AT产品方面也颇具实力,该公司还准备生产履带式起重机。

马尼突沃克公司已在履带式起重机行业居支配地位,但也希望在其他起重机产品领域取得相同影响力。

以往起重机厂商的某些合作,大多集中于营销协定或许可证贸易协定。

许可证贸易要比全面并购方式开展早,风险也小,在行业中已有先例。

但按许可证协定进行制造,往往在期满后因产权争议而告终。

特雷克斯与日本IHI公司有历史联系,至今特雷克斯还提供涂装AmericanCrane公司产品标志的IHI履带式起重机。

有人会将特雷克斯与IHI的合作看作许可证贸易行得通的例证。

但此类协定难以持久,其结果无非是特雷克斯要求加强对IHI公司的控制,或者谋求独立生产履带式起重机。

IHI目前尚未建立北美市场份额,仅起分承包商作用。

英国格鲁夫公司从1999年开始销售神钢履带式起重机和城市型起重机。

多田野和日立建机公司在1978年签订的相互提供产品、扩展双方产品系列的合作协议,收效不大。

在国内市场萎缩情况下,日立建机于1999年2月宣布,将再次考虑扩大流动式起重机生产与销售领域与多田野的合作。

而多田野公司则希望能拥有一家美国制造基地,但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拥有多种类型产品可使收入多样化。

特雷克斯公司既经营采矿设备又经营起重搬运设备,起重搬运设备包括AT和RT产品、汽车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塔机等。

林克•贝尔特公司基于其生产挖掘机的经验,成为首先将液压技术应用于桁架臂式起重机的厂商之一。

但目前住友公司已将其在日本和美国的起重机与挖掘机企业(包括林克•贝尔特)分开,其依据是起重机和挖掘机属于不同行业。

利勃海尔既生产挖掘机,也生产流动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还在爱尔兰生产集装箱搬运起重机,其旗下各企业均为单独实体。

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与创新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从最早的服装鞋帽开始,今天中国企业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世界各地。

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大到摩托车、家电,小到打火机、雨伞,“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价格”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只要中国人做了,其他人就不要做了;只要浙江人做了,其他中国人也不要做了。

”这是当今制造业的生动写照。

从最初笨拙的模仿,到不断实践、创新,到总结升华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中国制造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行近200年的历程。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并非个案,在包括服装、玩具、家电、电子、摩托车等制造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

秘诀何在呢?第一、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上的迅速崛起要得益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

有的工厂只做机器上的一个垫圈(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圆孔的铁片),并没有高额的利润。

但是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可以做到每年千万级的规模。

这对于美国、欧洲甚至是日本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他们无法模仿和超越的。

第二、“不按常理出牌”中国成功的制造企业都的自己的一套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的独特的管理运作模式,这也是让众多外国企业看不明白,想不通的事情。

奇瑞“不按常理出牌”改写了汽车产品从研发到投放市场需要36个月的行规,奇瑞将这一数字缩短到仅仅12个月。

所以当奇瑞销售QQ整整两年之后,通用才向市场推出了SPARC。

现在的结果是奇瑞卖8台,通用卖1台。

比亚迪做电池在短短十年就做到了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今天的中国市场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