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中之书_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心中之书_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大 众 文 艺大110摘要:苏轼是我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其论书崇尚意趣。

本文对我国古代丰富的汉字笔迹心理学思想以初步的论举。

以个性、情绪、品德等心理因素与笔迹的关系中透视苏轼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苏轼;书法艺术;笔迹心理学;“书如其人”笔迹学(Graphology)属于实用心理学的范畴,因此也叫笔迹心理学。

作为边缘学科,它是以书法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所以又可称为书法心理学。

近年,笔迹学在欧美各国发展迅速,并进入实用阶段。

汉字在千百年书写活动的实践中,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精神和性格,寓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比其他文字更具特色。

汉字为西方笔迹学界所注目,已成为各国笔迹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就“书如其人”这个书法思想而言,人的个性、情绪、品德等心理因素与书法笔迹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一些书家研究者对其也做过许多具体的阐述。

下v面笔者将从书法心理学这个角度进一步对苏轼书法艺术进行评析。

一、笔迹与个性苏轼作为一代书家,对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笔圆韵胜是苏书的特点之一。

他的《黄州寒食诗帖》结字基本上趋向扁平,并在魏晋钟繇等人扁平结字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发展,更加强调横向笔画的伸展,抑制多数纵向笔画的作用,使通篇作品除有纵向的气势贯穿外,更加强了笔势横向发展的特殊意趣,缺少了长形或是纵势的字的调节,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平淡少变化,更好地衬托出此帖的意韵。

创设了一种静谧、舒适的情境,这就是“韵”胜。

而结体取横势,用笔“中锋”“偃卧”并用,用墨浓重不但形成了苏书风格,而且也体现了苏轼的个性特征。

苏书真迹的内在流露,很多棱角也体现了他本人提出的“书如其人”理论。

从他那一幅幅创世佳作的缝隙中恰当地流露出了他那率真自然、平淡含蓄的艺术个性。

苏轼笔画平腴饱满,字型偏扁,用笔上采用偃卧手法,这是苏轼的独特所在,而细品偃卧手法执笔,笔画自然放粗,再加之用墨较浓,必然使字象更为饱满。

现代笔迹心理学研究者,刘兆钟先生在其著的《笔迹探秘》中述,“笔画粗而浑圆表示其人性情敦厚,热诚,工作实实在在,注重实效,不喜欢搞形象虚景。

心胸豁达,度己度人,能适应环境。

”这真可谓是苏轼细致入微的个性写照。

苏轼47岁所书的《前赤壁赋》是其书风较稳定的时期。

一种冲淡融和的意态。

表现的是一种平和的美,而这种平和冲淡、深邃的美是他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与理想,也是苏轼“尚意”书法美学的最高境界。

苏轼《评草书》中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就是要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进入自由的创作状态,在书法中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的“意”以及自己内心感受与独特的心灵历程。

所以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他为什么“一快”,是因为“自出新意”,所表达的是他的内心感受,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所以是快乐的。

创新是为了确立一个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的创新论,既追求新意,也向古人汲取精华,即是“自出新意”和“不贱古人”的辨证统一。

他还说:“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也就是说,“出新意”“豪放”必须出自“法度”“妙理”之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苏轼艺术创新的基本准则。

这说明苏轼在“信手自然”的同时是十分谨慎地恪守法度的。

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等思想对苏轼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笔迹与情绪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外景性和不稳定性。

它往往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旦发生即表现于外,不易控制,当刺激影响减弱时,情绪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在书法领域中,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有很多。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大师箴》又纵横争折。

暨乎兰亭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所谓涉乐方矣。

言哀已叹。

”书家的创作心境不同,会在其所作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上相应地留下微妙的痕迹。

反过来说,书法的意蕴之美也因人而异,即便同一个书家,不同时期其作品风格亦有不同,究其原因,其根源乃在作者创作时,内在的情感状态不同。

孙过庭通过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书写内容对书写者情绪的暗示作用。

另外,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对此,元代的陈铎曾在《翰林要诀》中作了精辟的概括:“喜怒哀乐,各有分数。

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再次,有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解情绪,苏轼就曾说过:“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泻泄消极情绪。

这一认识完全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

《黄州寒食诗帖》将许多对立的书法艺术语言如丰腴与瘦劲、横势与纵势、凝重与流动、萧散与端庄、豪放与平和等,有机地融合于一体。

尤其是在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充满了感染力。

此帖总体上笔者认为就是围绕着一种情感的变化展开的,有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每一行有一个基本情调,全帖的总趋势也是由平和向豪放发展。

其前七行的书写基本是中规中矩的,基本体现出苏书的特点,结字取横势,以扁平的结构为主,偶尔掺用纵势,如“年”“中”。

前七行字型大小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大小对比,表现出比较平和的风格特点;从“春江欲入户”开始的三行,行轴线开始出现变化,波动起伏开始增加,字形排列也不再是相对的整齐划一而是处于不断的正与斜的交替变化当中,情绪开始从平和向激越过渡;而后五行跌宕错落,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尤其与前十行对比,用笔更有沉着痛快的感觉。

“衔纸君门深”一行,用笔畅达、无拘无束,不再受其用笔务求慢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率意的自然的奔放的审美感觉。

后五行的字明显大于前三行,尤其是从“破灶烧湿苇”到“衔纸君门深”这三行,在大量的横势厚实的结字中,有穿插使用瘦劲、细长的字形,如“衔”“纸”“苇”“见”等字,造成横向与纵向,丰腴与瘦劲的对比,而“苇”“纸”两字的悬针竖最有力的造成了竖心中之书——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王文影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100102)文艺评论大 众 文 艺111势的酣畅快感。

整体上看,字与字之间靠得紧密,使气氛显得较为压抑,同时又不时穿插疏朗灵空的感觉,如最多一行十字“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最少一行五字“衔纸君门深”,而“年”“中”“苇”“纸”四个悬竖亦起着灵活空间的作用,也有效地调节了人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而字形大小参差变化大大丰富了该作品的感染力。

“哭涂穷”三个字要比其他的字的大出几倍,就好似奏出了一段交响乐中的最强音,激昂而愤懑。

最终,“死灰吹不起”作者发出了无力的呐喊,这并不是弱者的悲泣,也不是无望的结局,这原本看似消极的思想在苏轼手中有其独特的诠释。

《黄州寒食诗帖》正是一种悲剧美的体验,读完此帖,那些破碎的美的事物产生的形象,总会在你的眼前晃动,小屋、渔舟、空疱、寒菜、破灶、湿苇、乌衔纸、坟墓、死灰,这些不是铅字,而是用淋漓尽致的书法形象,纺织着属于作者自己的艺术创造的意绪。

若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一种不加节制的激情表现,那么《黄州寒食诗帖》则是对激情加以控制的抒发,而这一切我们可以肯定地讲,都是在无心于书法创作的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这也必然符合他“书初不意于佳,乃佳尔”的“尚意”书法创作心态。

三、笔迹与品德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就是“书如其人”说在品德方面的进一步发挥。

即“人品书品论”。

唐太宗、柳公权、张怀瓘、郝经、项穆、朱和羹、刘熙载等人都持此说。

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有类似的评价:“心为人之师,心正则人正。

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

……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之所得。

”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要遵守一般的法则、规律。

但重要的在于书法创作能够会贯通,妙出心裁。

书法的法则人人都易掌握,而要妙出心裁,则全靠个人的学识与修养,实质上以上所谓的立品第一、品高气正、心正人正、笔正事正、正书先正笔、正笔先正心,都是在论述人品与书品的关系,突出了立书品要先立人品,强调了人的品德对形成书迹、书风的重要作用。

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出于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又在《题鲁公帖》中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消卢杞而叱希烈。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

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上面所论深刻地阐明了书法与书者品德的关系。

一件书法作品总是与书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书家作书,都要表现其思想品性。

“心正则笔正”,反之亦然。

苏轼认为,通过笔墨中所蕴涵的作者思想情趣给人的感受,并对其字进行品赏,就能得知作书者或为君子或为小人。

苏轼的书论还阐发了人品高低决定书法价值有无的观点。

他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一文中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质,即使字再好也是不可称道的。

他评欧阳修书法说:“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

然工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待笔画之工也。

”欧阳修为人光明磊落,品质高尚,这正是其书法“为世所宝”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刻。

苏轼的博大人格是高尚、无畏成其书法风格的基础。

书法艺术是率真性情的流露,自然而然的线的舒展。

朱光潜说过:“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书者在创作中,与其说是笔,不如说是用“心”在写,每一个点画都饱含着作者湿漉漉的情感。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个“无意”就是任情恣性之意。

性情是具体发挥于每个人身上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若书法发挥了各自的情趣,那么即可称“自出新意”。

这就是苏轼书法艺术最可贵的地方,不仅尚“意”,而且重“新”。

苏轼自己说:“吾书如棉裹铁。

”“吾书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

”其个性恰当地与其书法艺术完美融合,从而体现了苏书特有的魅力。

正如他的《黄州寒食诗帖》章法奇正相生,内敛外张,在艺术表现上抒情性极强,个性鲜明,笔画之外充满着愤懑抗争的情感。

笔画浑厚中见俏丽,圆转中含劲挺,似颜真卿,与李北海神通。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