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最新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
三、十年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失误
(一)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内容、评价(积、局)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特点?危害?
3.反右倾斗争
(二)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原因?调整?)
(三)教训—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的发展: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经过几个月的盲目蛮干, 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夸, 到年底,宣布钢产量到达 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 1369万吨。北戴河会议确定 的钢产量翻番的指标从数量 上说算是完成了,但给国民 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却是 相当严重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二卷
1956年到1966年十年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年探索背景 国际: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一定程度上脱离苏联模
式的束缚; 国内: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一五”计划成就巨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党中央急于求成; 3.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问题思考]
1.十年探索中有哪些正确的探索?为何是正确的?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 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 理的农村社会组织。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 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 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所谓“大”,就是 规模大。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 度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四、十年探索的成就 1.石油工业的发展(油田、石油自给)
2.科技(原子弹、核能、导弹)
1959年建成的 大庆油田 炼油厂一角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66——1976)
一、十年探索背景 国际、国内
2.十年探索中又有哪些重大失误?理由说明。为何 有失误? 给予你怎样的现实思考和启示?
二、十年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发表(1956,选修4P102): 经济建设、政治生活—形成 社建 初步系统的思路
2.中共“八大”(1956) : 背景、 内容3、意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1957,选修4)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团结—批评—团结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 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过 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报》 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路线 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是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1吨 生铁的成本费,大高炉100元左右,用小高炉和土 高炉则高达300元左右。1958年仅炼铁补贴一项, 国家财政的支出就高达40亿元,超过当年财政总收 入的1/10。其次是使基本建设规模和职工队伍急剧 膨胀。再次是严重冲击和挤占了农业、轻工业生产。 丰产的秋季作物因无人收获而大量烂在地里。北京 王麻子刀剪厂有300多名职工被调去炼铁,只留下 下20多人生产刀剪,刀剪产量从每月3.5万把锐减 到3000把。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 须适合生产力水平 ;
2)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 3)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 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 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 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 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八大的路线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 中心工作,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强大国家的路线。这一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 基本结束的国情和民意,又富有创造精神。 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 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无疑是正确 的。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