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教学设计

第一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教学设计

第一课伟大的十月革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发生的时间;二月革命后两个并存政权的名称。

简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基本过程;知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时间、标志、领导人和首都。

概括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重要措施。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影片、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历史事件经过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采取分组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通过典型事例,如苏俄为什么与德奥议和并退出大战等问题的分析评价,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提出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在十月革命中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认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力量。

2.通过学习苏联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首创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和艰巨性。

3.收集整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重要事迹,学习列宁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和革命政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重点难点】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为学生列出预习提纲;通过示范教给学生上网查资料的方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的资料,精心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晚自习时间,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组,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讨论问题,形成知识要点,上课时推举一人发言;力所能及地收集相关的资料。

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资料编写简明扼要的解说稿,用于播放相关的视频剪辑。

【教学方法】读书法、讲演法、归纳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预习提纲、历史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流程预设】导入新课(2分钟):老师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肖像图片,学生简介上述人物,老师补充介绍列宁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20分钟):1.老师播放视频剪辑《列宁在十月》,学生给以解说。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十月革命发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原因和主要任务。

3.学生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故事。

4.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和结果。

5.引导学生看书归纳苏维埃政府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革命措施。

6.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胜利原因。

——巩固新课(1 0分钟):1.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2.探究“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发生?”——布置作业(6分钟)——小结本课(2分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逐张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肖像图片。

要求学生说出上述人物的身份和贡献。

学生答后,老师补充说明。

由于学生熟悉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因此,老师要补充说明的是列宁。

补充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他的身份,即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类似中国的共产党)的领袖、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苏维埃俄国的主席。

指出:他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紧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俄国十月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列宁是怎样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它对俄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列宁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究竟作了哪些贡献?接下来,老师展示课题,播放电影剪辑——《列宁在十月》。

学习新课:(20分钟)一、角色体验,心灵感应老师播放视频剪辑,学生给以解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化了装的列宁从芬兰乘火车头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隐藏在秘密寓所中。

他不能与人民进行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彼得堡工人兼革命职业活动家瓦西里和他送来的报纸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

瓦西里忠实的执行党中央委员会交给他保护列宁安全的神圣使命。

临时政府雇了密探四处追捕列宁,都没有成功。

中央委员会开了历史性会议。

会后,列宁便到瓦西里家里过夜。

他从瓦西里家里接到的家信中了解到农村的情况,又知道了以诙谐幽默的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工人们如何机智地从车间赶走临时政府的代表,列宁根据革命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攻打冬宫成功后,列宁出现在斯莫尔尼宫大厅的欢呼人群中,发表了震撼人心的历史性讲话,为今后的革命指出了方向。

”视频播放完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一)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国内形势怎样?(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十月革命,也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发生的原因。

答题时,由各个学习小组推举一人发言,根据预习讨论的情况归纳答题要点或者补充。

老师点拨、小结)老师点拨的内容如下: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二月革命有什么关系?(战争引起革命)2.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为什么二月革命后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拥有革命武装,得到人民的支持,是革命新政权,但没有掌握政权机关。

因为掌握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妄图把主张社会主义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赶出工兵代表苏维埃,于是他们把政权拱手交给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握政权的机关。

但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所以在俄国暂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4.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它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说明俄国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需要继续进行革命)5.为什么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后,没有立即发动武装起义?后来,是什么事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及时决定发动武装起义?(两个政权并存,希望和平过渡;7月,俄国发生了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遭破坏,迫使布尔什维克党及时决定发动武装起义)6.为什么列宁要秘密地回到彼得格勒?他去做什么?(由于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密探四处追捕列宁,列宁不能公开露面。

但形势危急,列宁根据革命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决定及时进行武装起义。

列宁也必须及时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和指挥起义。

)老师小结:指出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国内形势,即十月革命,也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发生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严重的危机,引起了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

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但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3.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对外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竭力保存旧的国家机器,企图解散工人武装,消灭苏维埃,建立一个单一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4.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幻想和平过渡。

5.1917年7月,临时政府制造流血事件,迫害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

6.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和指挥起义。

总之,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国内形势恶化,人民日益觉悟起来,要求“攻打冬宫”,革命形势成熟。

(二)“攻打冬宫成功”俄国历史上称为什么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学生答后,老师播放视频剪辑,学生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故事。

(包括时间、领导和指挥、起义主力、起义的经过和结果、意义)。

二、开动脑筋,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革命的结果。

(先由学生小组推选代表发言,然后老师点拨小结)1.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1917.11.7.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依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2.十月革命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1917.11.7.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列宁当选为主席。

定都彼得格勒,1918.3.迁都莫斯科。

讲到迁都时,紧接着问: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迁都?(从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等协约国集团武装干涉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发动叛乱,苏俄面临严重的危机,迁都为了组织人民抗战等方面回答。

同时,展示地图说明危机的严重性:三分之二的领土被占,协约国军从四面八方包围,国内叛乱到处发生,列宁被刺等)学生答后,又问:苏维埃政府是怎样解除危机,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三、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学生答具体措施,老师点拨,帮助升华)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措施:1.经济上:(1)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国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使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从而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铲除了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

2.外交上:摆脱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调整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的时机。

1 918年3月苏俄同德、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政治上:迁都,便于政府组织人民抗战。

1918.3.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工人们响应号召发起了“星期六义务劳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

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措施答完后,组织学生讨论:1.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什么要与德奥议和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应当如何评价?(从新政权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人民政权的性质、人民渴望和平、退出战争几个方面答原因;从利和弊两个方面评价)2.怎样理解苏维埃政权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怎样评价“暂时共产主义政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评价:(1)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