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当前道德滑坡现象

浅析当前道德滑坡现象

学号:课程论文浅析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学院(系):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浅析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道德作为社会的凝聚力却出现了滑坡现象,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至于出现了道德沦丧、观念模糊、信仰危机等一些列人格扭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深究,找出解决问题对策。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综合概括了产生滑坡现象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给重建道德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

关键字:道德滑坡道德建设价值观一、道德滑坡现状当前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道德建设问题。

“道德”成为如今论坛上的热门话题。

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每个人们的处境都处于危险中,正是这种潜在危险使得众多的“旁观者”走向前台来关心道德建设的问题。

我国道德水平下滑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3]:第一,家庭道德伦理关系改变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职业道德陷入了没有精神支柱的泥潭。

第三,社会公德开始失去平衡。

第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人们在探讨“道德滑坡”的原因时,往往把责任大多推向学校,认为学校是道德教育的课堂,道德下滑应归结为学校教育的失误。

不可否认,学校在道德教育上负有重任,但社会与家庭对道德教育也责无旁贷。

道德滑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

二、道德滑坡原因分析[4]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道德观念的变迁是必然的,但一些“保守”的人认为,这是世风日下,出现“道德滑坡”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我们不能说每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的。

因此,道德滑坡不是指道德观念的滑坡,而指道德实践的滑坡。

人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在具体行动上发生了变化,也就是道德实践方面滑坡了。

本文认为道德滑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释:(一)价值观出现“错位”[2]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所持的根本观点,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我国的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拜权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和利己主义价值观。

我国一贯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连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党政领导干部都难以实现,结果各阶层、各社会团体的一些成员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

这是与价值观“错位”紧密相联。

由于错误的价值观即拜金主义、拜权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泛滥成灾,使一些人开始觉得苦恼、迷惘、困惑、无所适从,当受到利欲引诱时,就极容易接受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价值观的错位”。

“价值观的错位”势必引起“道德滑坡”。

(二)法制建设滞后,使得人们的思想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一个社会中,法律是作为道德底线而存在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封建的道德和法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解放后,社会主义法制虽得到发展,但是在‘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几乎全部遭到破坏,而新的伦理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这导致了整个社会思想的大动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传入,给本来就很迷茫的中国人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在整个社会中,由于法制建设滞后,一些物欲分子钻法律空子,无视传统的道德理念,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滞后和政治思想教育乏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而大加批判,所以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理论界更多的是探讨市场经济在我国实行的合理性,企图使人们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道德等要求不及时,造成法制,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因此,一些人错误的认为集体主义是计划经济产物,市场经济呼唤地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派生出来的腐朽落后价值观的冲击,使政治思想理论教育面临严重困境:理论与现实联系不上来,被少数人认为是“误入歧途”的教条。

同时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经济地位弱化,使部分政治思想工作者心灰意冷,而淡漠人生。

(四)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方面的缺陷,使很多学生不能正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考试分数成为其优劣地决定性标准。

这给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首先在精神上是一种打击,让他们片面地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社会人。

同时学校的管理模式过于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此外,部分老师对学生有种偏激态度,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社会要不要我们都无所谓”的思维。

此外,孩子们的家庭不能及时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父母更多的是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最鲜明事例就是外出打工父母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多不能够在一个良好环境下学习成长,他们的心理会出现偏差,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育是整个社会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成长,因此,应当重视教育问题。

三、道德重建思考本文认为要有效的抑制道德滑坡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一)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都应当辨证唯物的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我们不能将外来文化拒之门外,而应该吸取外来先进成果,例如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管理经验等。

同时,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认为我们地传统文化是糟粕,而是应该研究、挖掘其中精华,让它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当今,怎样让传统中华文明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让西方一些先进思想能够与我们传统的伦理思想相结合,并促进社会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前,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只要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能对人性恶的方面起约束作用,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规范,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我们服务。

(二)提高对市场经济驾驭能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东西都贴上了商品的烙印。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对市场驾驭除了熟悉全球化下WTO各种规范、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和为市场营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怎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只有切实的解决好人民的根本问题,才可以使整个社会得到稳定,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才会有一个根本、稳定的前提条件。

但是在提高市场驾驭能力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建设也必须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首先,我们要对现阶段道德规范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区别有清晰的认识,要认清我们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实事求是,而不应该将共产主义道德强加于现在这个生产力水平下人民的心中,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进入共产主义地物质前提。

(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在社会中得到实施,特别是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要把上层建筑做好,它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社会向健康地方向发展。

最后,要正确区分道德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道德属于社会的意识范畴,而市场则属于经济的范畴,但目前我们的现实是对这两个范畴没有正确的区分,由此导致了社会混乱,把社会范畴纳入了经济领域,把人当成经济的动物,使这个社会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外,所有亲情、友情都变得黯淡无光。

(四)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使国民地素质得到面提高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地方向,我们地社会最终会走向以提高劳动者地素质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地轨道上来。

因此,在教育中,重要的是怎么样去改进现今教育存在地弊端,让人性在教育中得到健康全面自由地发展。

我国主要是要根除教育的腐败,更新教育的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在根除腐败这方面,主要的是要让其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限制教育系统中腐败现象;在更新教育观念中,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中地其他领域,如企事业单位等等,特别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以提高全民族地综合素质[1]。

四、结语[5]总之,当今道德滑坡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

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小农的思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也直接影响着道德发展。

更有人为的原因,比如教育、生活、法制、社会等方面的不健全也是形成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

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一切,并搞清楚以后道德发展方向。

由于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反作用。

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就得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处理现在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对策,并使之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让道德滑坡从源头上得到根治。

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得到进一步解放,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更为和谐发展。

[1]张宇.对当前道德滑坡的认识与思考[J].六盘水师专学报,1996(2).[2]孟秋菊.简论“道德滑坡”[J].川东学刊,1998(8).[3]李期.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与道德重建[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4]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5]汪文娟孔庆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对策研究[J].传承2009(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