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流派的简介
一、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表现出各种病态的社会现象,整个社会精神沮丧。
又由于社会发展在各方面开展竞争,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对个人的压力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病的发病率增高,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的病因探索、治疗理论和方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他的理论在社会上立即引起重大反响。
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是从本能生物论出发的。
他用生物学和性本能的观点,从患者内部寻找病因, 忽视社会与文化的作用,起了掩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作用,投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这种特殊因素在客观上促进了他的理论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前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无关系。
弗洛伊德进入大学时,达尔文的思想牢牢统治着整个生物学界,弗洛伊德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由此,进化论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指导思想之一。
弗洛伊德也吸收了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概念,他自己又学过医,作过许多神经生理方面的实验研究,这些都为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与其它心理学派的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它不是在学术机关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它对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如意识、注意等不感兴趣,注重的是精神病的分析与治疗。
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来的,但弗洛伊德能吸取他人的研究与观点,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概念。
但无意识却不是弗洛伊德首先发现的,无意识已是当时谈论较多的问题。
许多人或多或少地研究过这一问题,但只有他认为无意识很重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人是非理性的,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深层处生物本能欲望的贮藏库,里面充满了自私、邪恶的愿望、思想、观念,它被压抑在内心阴暗的角落里,但对人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
与弗洛伊德合作的女医生布洛伊尔曾接触一个女病人安娜有许多症状,其中之一是再渴也不愿喝水,当布洛伊尔用催眠诱导她描述出致病的原因并充分发泄他的情绪后,她便恢复了喝水。
当布洛伊尔把这一病例告诉弗洛伊德时,弗洛伊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极大的热情与布洛伊尔一次又一次讨论。
弗洛伊德并不满足于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探讨其中隐含的问题。
他对病人性问题的暗示特别注意。
后来他与布洛伊尔共同出版了《歇斯底里的研究》这本书,它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端。
它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从自我分析中发现了儿童的性本能及其演变对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认为人的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其本质是愿望的体现。
而后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版为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大大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再后来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指出潜意识不仅是做梦与精神病发病的基础,也是包括常态心理在内的一切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少女杜拉的故事中》杜拉的病例既体现了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深入研究也促使更多的人了解性的发展对心理的影响,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
随后,弗洛伊德集中精力研究性心理并完成了《性学三论》,这也是他的第一部问世伊始就受重视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全面阐述了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之后国际心理学界终于正式承认并接受精神分析学派。
之后在《自我与本我》中,他把人的心理分成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
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代表理性与常识,受
现实原则支配“超我”是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成分,这是弗洛伊德的著名的人格理论,它对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二是指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趋势
3.1自我心理流派的发展
生命第一年婴儿会形成所谓的心理指征。
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在3个月时的微笑反映标志着第一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前客体的形成;8个月的焦虑标志着第二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客体关系的真正形成;15个月大左右的摇头动作标志着第三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客体关系的继续发展。
生命前三年儿童在2到3岁的情感爆发阶段,试图维持他所熟悉的古老的幻想,受到与父母和谐相处的强烈的快乐情感所支配。
这个尝试一旦失败,就会处于爱的客体丢失的失败与焦虑之中。
整合性自我发展理论将个体心理发展明确划分为:婴儿早期、前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五个阶段。
3.2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发展
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在婴儿出生时即已存在,超我也是早在生命之初就被建立起来。
她强调最初的婴儿内部幻想世界的重要性,
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寻求客体所驱动,完全否认弗洛伊德的人被本能驱力所驱动的假定。
认为人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本倾向,吸吮拇指的儿童不是要获得来自口腔的快感,而是用拇指作为代替物,替代缺乏或不能满足的客体关系。
客体不仅仅是内部的人物或心理的表象,而且是心理活动的机能。
过渡客体提出了连续的,不能截然分开的,多数是交织在一起的三个发展阶段:儿童对客体(主要指母亲,或像母亲的照顾者)的绝对依赖阶段;儿童对客体的相对依赖阶段;以及朝向独立阶段。
3.3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发展
文化神经症理论认为神经症需要决定了神经症人格:顺从型、攻击型或退缩型,并使自我陷入真实自体、理想自体和现实自体之间的冲突之中。
为了解决内心冲突,又发展出自谦、夸张和放弃三种策略,由于强迫性地使用其中一种又陷入新的焦虑和冲突之中,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的自我发展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