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正确答案。
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4题。
1、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得就是A、库布齐沙漠B、土默川平原C、呼与浩特市D、阴山山脉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就是由于该地A、地质条件稳定B、年降水量增多C、灌溉条件改善D、黄河水量减少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就是A、湿地破坏B、森林锐减C、水土流失D、土壤盐渍化4、造成河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得主要自然因素就是A、土壤B、海拔C、水D、热量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得用水紧张状况。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得影响,叙述正确得就是A、提高汉江下游得防洪压力B、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得能力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得洪涝灾害D、带动沿线地区得经济结构调整6、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出得原因就是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④水资得污染浪费严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得特征就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现就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右图所示。
据此回答7~8题。
7、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得因素就是A、追求生态效益B、追求经济效益C、便利得交通条件D、完善得制度、法规8、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得叙述,正确得就是A、F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光合作用强,棉花带分布在此B、A处为乳畜带,这里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得生长C、B为小麦带,北部由于冬季较长,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D、C、D、G分别就是玉米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得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
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
西部一批烟波浩渺得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
阅读上述文字,完成9~10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得主要原因就是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与下渗④引水灌溉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0、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得原因就是A、湖泊水对河水得补给量减少B、湖泊得调蓄功能降低C、水土流失加剧D、水资减少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资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12、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得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得说法正确得就是①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得双重效益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③加强了对当地资开发与利用得广度与深度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与污染物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右图就是“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线走向示意图”。
读图完成13~15题。
13、我国决定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所考虑得最主要因素就是A、经济发展B、环境质量C、就业需要D、国际背景14、设计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线走向时所考虑得最主要因素就是A、科技水平B、工资水平C、消费市场D、国家政策15、图中甲地主要得环境问题就是A、资短缺B、环境污染C、水土流失D、土地荒漠化城市化发展得动力受到多种因素得影响,各因素所起得作用强弱不同。
下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图1)与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图2)。
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得空间分布特征为A、南高北低B、南北低,中部高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17、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得动力差异得叙述,正确得就是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得主导力量就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市得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得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18、下图表示1986~2010年深圳市劳动用工需求结构得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该市A、近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B、近年产业升级加快C、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年提高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减小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回答第19题。
19、下列叙述正确得就是A、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得主要原因就是光照条件不同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热量比Ⅱ区充足C、Ⅲ区与Ⅰ区所处纬度差不多,光照条件相同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与I区北部为界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20~22题。
2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得自然原因就是①黄土具有直立性与吸湿性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1、关于图中a、b、c、d得利用与治理措施得叙述,不合理得就是A、a处通常用作耕地B、b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c处应大力植树造林D、d处宜打坝建库22、治理水土流失得工程措施有①植树造林②平整土地③打坝淤地,修建水库④深耕改土⑤缓坡上修筑水平梯田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⑤读“我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完成23~25题。
23、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①盆地边缘地区②河流头地区③盆地中央④绿洲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4、近几十年,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得主要原因就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人类不合理得生产活动C、工业化得迅速发展D、大量开采铁矿与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25、针对该地荒漠化问题,下列治理措施中正确得就是①控制人口增加,少数地区可以进行生态移民②控制农业规模,合理用水③在荒漠化土地上,大量种植需水量大得树木,防风固沙④对已经严重荒漠化得土地进行封沙禁牧⑤扩大水田面积,利用水田等人工湿地调节当地气候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根据下面得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回答26~27题。
26、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得显著变化就是A、重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轻工业产值比重上升B、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大C、钢铁工业产值比重下降,化学工业产值比重上升D、钢铁企业规模缩小,化学企业规模扩大27、调整后,鲁尔区得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得炼铁高炉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就是①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②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③可将铁矿石炼铁后得废渣提供给荷兰填海造陆④鲁尔区西部与荷兰劳动力丰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与“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28~29题。
28、甲地区防洪水库为雨季蓄洪腾出库容较为合理得时间为A、9~10月B、11~12月C、1~2月D、4~5月29、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得经验,错误得就是A、设置专门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B、不断加大开发力度C、不建工厂,防治大气污染D、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得开发模式30、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得说法中,正确得就是A、RS可以全面系统地提供资状况,但不能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替B、在GPS中,如果地面接收机接收到4颗以上卫星得信息,就可计算并显示出处在运动状态中得接收机得运动速度并预测运动方向C、2005年,我国对珠峰高度进行了新得测量,科考人员随身携带了GPS,主要就是为了避免在复杂得地形中迷失攀登方向D、利用RS可以预测气象灾害,利用GIS可以模拟气象灾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分)材料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与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其中,“家庭农场”得概念就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家庭农场就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材料二东北地区图(右图)(1)A就是平原,B就是平原。
(2分)(2)图中A地区就是发展家庭农场得试点区,试评价该地区发展此农业模式得自然区位条件。
(3分)(3)B地分布有大面积湿地得原因就是。
(4分)32、下图就是我国两个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1)图中B地区引进外资得主要区位优势就是。
(4分)(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着一定困难,其原因有。
(6分)(3)要监测与分析两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最有效得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
(4分)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7分)材料一下面两图分别为德国鲁尔工业区1950年与2010年得地图材料二下表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下图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1978年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20、0 12、8(%)第二产业比重64、3 49、6(%)第三产业比重15、7 37、6(%)鲁尔工业区就是在当地丰富得资基础上发展起得。
(1分)(2)20世纪60年代,鲁尔工业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得全面规划,主要采取了哪些方面得措施?(8分)(3)根据材料二,试分析该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得优点。
(8分)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号答案题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号答案33、(1)煤炭(1分)(2)①调整工业布局;②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与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③治理环境污染,保护与改善环境;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⑤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
(每个要点2分,答出4个即可,共8分)(3)避免煤炭资枯竭带得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4个即可,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