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

2017《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

2017《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种地基不属于人工地基(A)。

A、第四纪沉积土地基B、换填碎石土地基C、强夯粘土地基2、在一般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造价约占总造价的(B)。

A、5%B、25%C、55%3、下列三种粘土矿物中,(A)含量高的土可塑性最高。

A、蒙脱石B、伊利石C、高岭石4、对于级配连续的土,(C)级配良好。

A、Cu<5B、Cu=5C、Cu>55、满足条件(B)的土为级配良好的土。

A、Cu<5,Cc>3——6B、Cu>5,Cc=1——3C、Cu<5,Cc>2——56、若将地基视为均质的半无限体,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只能产生(A)。

A、竖向变形B、侧向位移C、剪切变形7、单向偏心荷载作用在矩形基础上,偏心距e满足条件(C)时,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

(L为矩形基础偏心方向边长)A、e>L/6B、e=L/6C、e8、上软下硬双层地基中,土层中的附加应力比起均质土时,存在(A)现象。

A、应力集中B、应力扩散C、应力不变9、土的压缩之中,下列三个部分中,(C)所占的压缩量最大。

A、固体土颗粒被压缩;B、土中水及封闭气体被压缩;C、水和气体从孔隙中被挤出。

10、土的压缩试验中,压缩仪(固结仪)中的土样在压缩过程中(B)。

A、只发生侧向变形B、只发生竖向变形C、同时发生竖向变形和侧向变形11、土的压缩系数a1-2位于(A)范围时,土为低压缩性土。

A、a1-2<0、1MPa-1B、0、1MPa-1≤a1-2<0、5 MPa-1C、a1-2≥MPa-112、采用规范法计算地基沉降时,沉降经验系数ψs与(C)无关。

A、基底附加压力值B、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C、基础底面形状13、超固结比(OCR)指的是(A)。

A、土的先期固结压力与现有土层自重应力之比B、现有土层自重应力与土的先期固结压力之比C、现有土层自重应力与土的后期固结压力之比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未经人工处理就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

2、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3、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

4、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平缓说明土的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

5、土的自重应力不引起地基变形,只有作用于地基上的附加压力,才是地基压缩变形的主要原因。

6、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是由建筑物荷载引起的应力增量。

7、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压缩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土的固结。

8、对于堤坝及其地基,孔隙水主要沿两个方向渗流,属于二维固结问题。

三、简答题(共37分)1、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哪三个基本条件?答: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①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基底压应力)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承载力不足造成整体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具有足够防止整体破坏的安全储备;②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变形而损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③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2、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的成立,为解放我国生产力和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也使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解放后,我国在建筑工程中成功地处理了许多大型和复杂的基础工程。

利用电化学加固处理,采用管柱基础、气筒浮运沉井基础等。

自1962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八届全国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会议,并建立了许多地基基础研究机构、施工队伍和土工试验室,培养了大批地基基础专业人才。

不少学者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国际岩土界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在工程地质勘察、室内及现场土工试验、地基处理、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地基处理方面,振动碾压、振动水冲、深层搅拌、高压旋喷、粉体喷射、真空预压、强夯以及各种土工聚合物和托换技术等在土建、水利、桥隧、道路、港口、海洋等有关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及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对各学科的逐步渗透,试验技术也日益提高,各种设计与施工规范或规程等也相应问世或日臻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向前发展,对基础工程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科也必将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

3、简述三种粘土矿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基本的工程特性。

(1)蒙脱石。

结构单元(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

由于晶胞之间是O-2对O-2的联结,故其键力很弱,很容易被具有氢键的水分子锲入而分开。

当土中蒙脱石含量较大时,则该土可塑性和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性小,具有较大的吸水膨胀和脱水收缩的特性。

(2)伊利石。

司属2:1型结构单位层,晶胞之间同样键力较弱。

伊利石在构成时,部分硅片中的Si4+被低价的Al3+、Fe3+等所取代,因而在相邻晶胞间将出现若干一正价阳离子(K1+)以补偿晶胞中正电荷的不足。

嵌入的K1+离子,增强了伊利石晶胞间的联结作用。

所以伊利石晶胞结构优于蒙脱石。

其膨胀性和收缩性都较蒙脱石小。

(3)高岭石。

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两层型。

这种晶胞一面露出氢氧基,另一面则露出氧原子。

晶胞之间的联结是氧原子与氢氧基之间的氢键,它具有较强的联结力,因此晶胞之间的距离不易改变,水分子不能进入,晶胞活动性较小,使得高岭石的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更小于蒙脱石。

4、简述土的结构及构造的基本类型。

土的结构是指土粒单元的大小、形状、相互排列及其联结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综合特征。

一般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及三种基本类型。

(1)单位结构是由粗大土粒在水或空气中下沉而形成的。

全部由砂粒和更粗土粒组正的土都具有单粒结构。

因其颗粒大,土粒间的分子吸引力相对很小,所以颗粒之间几乎没有联结,湿砂地可能使其具有微弱的毛细水联结。

单粒结构可以是疏松的,也可以是紧密的。

紧密状的单粒结构土,由于排列紧密,在动、静荷载作用下都不会产生较大的沉降,所以强度大,压缩性小,是较为良好的天然地基。

而具有疏松单粒结构的土,其骨架不稳定,当受到振动时或其他外力作用时,土粒易于发生移动,土中孔隙剧烈减少,引起土体较大变形,因此,这种土层如未经过处理一般不宜作为建筑物的地基。

(2)蜂窝结构是主要由粉粒(0、075——0、005mm)组成的土的结构形式。

粒径在0、075——0、005mm的土粒在水中沉积时,基本上是以单个土粒下沉,当碰上已沉积的土粒时,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引力大于其重力,土粒就停留在最初的接触点上不再下沉,逐渐形成土粒链。

土粒链组成弓架结构,形成具有很大蜂窝状的结构。

具有很大蜂窝结构的土有很大的孔隙,但由于弓架作用和一定程度的粒间联结,使其可承担一般的水平静荷载。

但当其承受较高水平荷载或动力荷载时,其结构将破坏,导致严重的地基沉降。

(3)絮凝结构:絮凝沉积形成的土,在结构上是极不稳定的,随着溶液性质的改变或受到震荡后可重新分散。

在很小的施工扰动下,土粒之间的连接脱落,造成结构破坏,强度迅速降低。

但土粒之间的联结强度(结构强度)往往由于长期的压密和胶结作用而得到加强。

可见,粘粒间的联结特征是影响这一类土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土的构造是在同一土层上的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等都相近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

土的构造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成层性,即层理结构。

它是在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不同阶段沉积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或颜色的不同,而沿竖向呈现的成层特征。

另一个特征是土的裂隙性,裂隙的存在大大降低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大透水性,对工程不利。

此外,也应该注意到土中有无包裹物以及天然或人为的孔洞存在,这些构造特征都造成土的不均匀性。

5、简述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土是一种由三相物质(固体颗粒、孔隙水、气体)构成的碎散材料,受力后存在着外力如何由三种成分来分担、各分担应力如何传递与相互转化,以及它们与材料变形与强度有哪些关系等问题。

太沙基早在1923年发现并研究了这些问题,并于1936年提出了土力学中最重要的有效应力原理,这是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其主要含义归纳如下:1、饱和土体内任一平面上受到的总应力可分为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两部分。

2、土的变形(压缩)与强度的变化只取决于有效应力的变化。

6、简述均布矩形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

任何建筑物都要通过一定尺寸的基础把荷载传给地基。

基础的形状和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利用集中荷载引起的应力计算方法和弹性体中的应力叠加原理,计算地基内各点的附加应力。

求矩形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时,可以先求出矩形面积角点下的应力,再利用“角点法”求出任意点下的应力。

①附加应力σz自基底起算,随深度呈曲线衰减;②σz具有一定的扩散性。

它不仅分布在基底范围内,而且分布在基底荷载面积以外相当大的范围之下;③基底下任意深度水平面上的σz,在基底中轴线上最大,随距中轴线距离越远而越小。

7、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时进行了哪些假设?①计算土中应力时,地基土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半无限体;②地基土在压缩变形时不允许侧向膨胀,计算时采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性指标;③采用基底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地基的变形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