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数字鸿沟

【作文素材】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人员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

2020 8月,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

对此,有人认为老年人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更多障碍,社会必须要管;也有人认为,活到老学到老人,只要拥有一颗不老的心,老年人也能跨过“数字鸿沟”;还有人认为信息时代需要跨过“数字鸿沟”的又岂止是老人……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对所有公民都抱有温情和善意的社会。

让新技术成为老年人的“守护人”如果12小时内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系统将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或社区志愿者会立刻上门探视。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网友纷纷点赞。

“非常有安全感”,独居老人最怕“一旦有闪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智能水表根据用水量预警,既不影响老人日常生活,又能及时发现险情,着实是“妙招”,更是贴心之举。

据悉,这只是上海推行的智慧养老试点项目之一,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器同样成为不少独居老人的“守护人”。

暖心之余,也值得深思。

一是关爱老人要“走心”,养老服务要务实。

“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地方管理者更应关注社区服务有哪些不足、可以做出怎样的改进。

安装智能水表、一键呼叫等设备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开办社区食堂、提供家政服务则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从老人角度出发,努力破解老年人生活中的难点,减少老人的后顾之忧,养老服务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理当以人为本,技术需要“适老化”。

生活中,许多老人面临“数字鸿沟”,没能享受“科技红利”,这一问题不容小觑。

智能水表的“创新性”在于,不是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而是让新技术“适配”老年人。

这种转变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人性化思维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适老应用”空间将会进一步拓展。

三是智慧养老是“朝阳产业”,有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

从“智能家居”到服务网络,可形成新产业链、催生新业态。

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

为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和工作人员,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适老化”改造让科技更好服务老年人近日,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12小时内读数低于0.01立方米,系统会判断老人家中有事并及时向居委会预警。

小小的举措得到网友们的点赞。

“0.01立方米的呵护”既温暖了老年人,也给科技如何服务老年人群体这一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自动服务可成为科技服务养老的方向。

当前,我们社会正迈入老龄化时代,独居、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

老年人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掌握智能科技,无法实现与现代智能科技的有效互动,难免产生被抛弃之感。

自动服务不需老人操作却能服务老人,是最理想的科技呈现方式。

长宁区为独居老人家中安装智能水表,就是以自动服务为基础发挥智能作用,有效实现了居家监测。

事实上,要服务好老年人,有些技术并不难实现,原理也并不复杂,但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科技服务养老应当融入日常。

老年人相对守旧,跟年轻人相比,接受新事物的主观意愿较差,维持不变往往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稳妥选择。

然而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要让老年人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就需要把科技融入日常,让他们感受不到明显变化。

智能水表替代机械水表,数据实现了有效传输却不对老年人生活造成影响,燃气报警器时刻监测居家老人用火用气安全却并没有增加老人的负担……多一些类似的科技服务养老手段,将技术融入日常,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服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技服务养老需要考虑更多细节。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对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提出要求。

不同于年轻人,老年人无论是思维逻辑、行动方式上都与年轻人有较大差异,唯有考虑更多细节,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如长宁区的智能水表下一步可能还要考虑区分老人长期外出等特殊情况,以及老人家室内暖气供应能否根据老人身体特点调节温度和湿度,能否利用智能家居系统性数据全方位对老人的身体状态进行监测,提前预防及时警报等。

设计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考虑不断优化细节,才能让“适老化”的举措更好落到实处。

一个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要让老年人融入科技社会,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绝非科技迭代升级那么简单,只有进行更多的“适老化”改造,更加用心、细心,才能让科技更好服务老人。

人民日报新语:精细开垦数字乡村今天的美丽乡村,倒映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天光云影,享受着持续释放的数字红利目前我国有9亿多网民,不到三成来自农村。

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

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让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平”?近日,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希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应该看到,近年来“数字+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

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

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

在短视频的风靡和直播间的热闹里,正宗土货和好山好水让越来越多人“种草”;在数字化资源的流动过程中,村里的书屋和学校“搬”来大城市的博物馆、千里外的好课堂。

今天的美丽乡村,倒映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天光云影,享受着持续释放的数字红利。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正当其时。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数字乡村不是智慧城市的复制版,要因地制宜、精细探索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方式。

我国农村地区广袤,资源禀赋、人口结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迥异。

山高坡陡的偏远地区怎么建设?语言文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怎么推广?这些都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课题。

反过来看,利用好各色各异的乡土风情,又能为数字乡村增添不同风味,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

当互联网的因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信息化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

帮助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加快制定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上的合法权益;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主动开展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提供“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的服务应用……前不久,北京市老龄办、老龄协会发出一份智慧助老的行动倡议书,提倡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同时,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将重点推动解决老年人在民政服务中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

让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更多行动在路上。

数字时代,老年人是不容忽视的网络用户群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10.3%。

这意味着,我国约有9600万“银发网民”,规模不容小觑。

因此,为“银发网民”画好像,了解他们的上网特点、兴趣偏好、网络需求,以及在网络空间遇到的各类问题难题,很有必要。

根据相关研究,当前“银发网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有些老年人想上网,却跟不上时代节奏,不会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软件;其二,有些不法分子针对老年人上网布设陷阱,一些老年人网络识别和防范能力不强,容易轻信谣言、陷入骗局。

无论哪种情况,都提醒我们,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引导老年人健康上网、安全用网,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科技发展是对人类的馈赠,老年人也应该成为受益群体。

整体上看,数字时代的数字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应该更加注重解决老年人的使用难题,不能让他们由于不懂二维码、不懂APP而失去了通过手机看病挂号、打车出行的机会。

比如,在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就是弥补“数字鸿沟”的有益之举。

“数字鸿沟”要填平,清理那些针对老年人的“数字陷阱”同样不能忽视。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报告显示,约2/3的受访中老年人在互联网有过上当受骗或者疑似上当受骗的经历。

让老年人“会上网”,而且也要免于被骗,离不开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

比如,应用平台可以打造老年人专用模块,开启过滤、提醒等功能,将一些诈骗信息和病毒软件拦截在外;又如,一些手机厂家推出亲情守护模式,家人可以远程删掉垃圾短信、终止诱骗支付等。

为老年人净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比如,网络基础设施、软硬件应该从老年人实际出发设计友好使用程序,来自家庭成员的耐心劝导、情感陪伴也十分重要。

服务更温馨,设计更合理,让权威、健康、有趣的内容真正传播到老年人身边,才能营造好善待老年人的数字生态。

我们不仅要尊重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权益,而且要构建守护“银发网民”的健康安全空间。

迈入数字时代新征程,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越过“数字陷阱”,才能让老年人更好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生活。

跨越“数字鸿沟”贺龙元帅的戎马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就连他的求学之路也十分独特。

最近,看到贺龙与周逸群之间关于读书学习的对话,似能对我们今天的指挥员有所启迪。

贺龙30岁之前,除了自己的名字外,大字不识一个。

八一南昌起义的第二天,派驻贺龙部队的党代表周逸群将宋庆龄发表的宣言念给贺龙听,贺龙听后要周逸群再念三遍。

贺龙说:“这篇文章真好。

你周逸群是知识分子,念了四遍。

我不识字,听了四遍。

现在我们两个比比看,看哪个背得出来。

”结果,贺龙基本上将这段宣言的原文复述了出来,而周逸群反倒不如他。

贺龙哈哈大笑说:“知识分子不如大老粗啊!”周逸群耐心地劝他说:“你的聪明我五体投地佩服,但是光听人家念文章,自己不能亲自读,那是不好的,倘若别人将重要的地方有意念错,你也不知道,那岂不坏了大事。

”又说:“要想做出伟大的事业,必须读书。

读书并不难,有进行伟大事业的决心,再难也不怕。

”周逸群的话深深打动了贺龙,从此他果真就像小学生一样勤奋读书,知识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指挥才能提高更快,对手畏惧地称之为“活龙”。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实践证明,有好将,才有好仗。

在信息化条件下,“好将”的标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有人这样描述现代战争的指挥集团:指挥尺和计算机相融合,一面给部队下命令,一面给计算机下指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