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

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

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

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

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

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位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臧以东。

深居内陆,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大部分中国西南部地形和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

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特征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植被和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

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

冻土广区域特征形成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二课时)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业和种植业。

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改革开放:从东部向西部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划分界线: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讲述〗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界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等;该线南北两侧表现出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界北地形比较完整,以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多为落叶阔叶林,以旱作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界南地形比较破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多为常绿阔叶林,以水作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实际上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对此内容的细化。

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以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回顾:秦岭一淮河一线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气候温度带干湿地区水文特征地形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半湿润河流结冰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湿润[ 河流不结冰丘陵和山地(二)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农产品水果北方地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旱地小麦、棉花苹果、梨、桃、杏、山楂。

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稻谷、茶叶、蚕丝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2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影响因素:地形和气候北方:多平顶建筑南方:屋顶坡度大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和通达性的影响北方:公路和铁路南方: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

方言少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

方言复杂。

(三)工业北方重工业、南方:轻工业。

(第三课时)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讲述〗由于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

当时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的。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二)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读图〗P12图1-1-14《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落实在地图上) 1、东部地带包括了所有的沿海省、市、区。

(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2个省、市、区)〖思考〗中国的沿海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都在中国的沿海省份。

(�w)〖讲述〗东部地带暂时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

而北京虽然不直接濒临海洋,但是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便利,而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所以也划在沿海的东部经济区内。

2、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中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9个省区。

西部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x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x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列表〗经济地带面积人口东部地带 16% 41.6% 中部地带 27% 35.3% 西部地带 57% 23.1% 〖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地区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三)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3、差异原因:区域位置;交通条件〖分析〗东部地带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条件。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课后记录作业记录学生反馈备注四课时板书设计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巩固练习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 干湿地区 B 自然区 C 高原区 D 热带雨林区 2 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 区域内的某些地理要素往往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C 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 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地区都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 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 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读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