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4第三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4第三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 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 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 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 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 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
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 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P21) • (一)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 客观事物具有一定属性,如颜色、声音、
味道、气味、温度、软硬等,当事物这些 属性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就产生反映。
(个别属性) 颜色 气味 形状 直接作用 味道
眼睛
红色
鼻子
香的
皮肤 得出 圆的 (感觉)
味蕾
酸的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 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感知觉水平,却 又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但是知觉并非 就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对 刺激物(客观事物)的分析、综合的 有机结合。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E.肤觉:冷、温、痛、压、触。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 内部感觉:主要接受机体内部的适宜刺激,反映 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和肌体觉。
• A.运动觉:是有机体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 觉,如书写、绘画、手工等),也叫本体感觉。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 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
➢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多种感觉之间。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 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③思维迟钝; ④暗示性增高; 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 三、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根据分析器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刺激物 的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 觉和内部感觉。
基本的味觉: 酸——舌边后部 甜——舌尖 苦——舌根 咸——舌有气味的物质 • 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 觉、冷觉、痛觉
运动感觉
感受器:肌肉、筋腱、关节
平衡感觉
感受器:内耳中的前庭 器官,包括耳石和三 个半规管
晕车、晕船 ——平衡器官过于敏锐
• 教学重点 •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 2.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 教学难点 •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 作业或思考题 • 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特点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 人如何知道了物体的大小远近? • 错觉的产生由哪些原因? • ……
全色盲
正常人眼中的色觉和色盲患者眼中的色觉
色觉缺陷和色盲
• 男性:6%色弱,2%色盲 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
• 女性:0.4%, 0.03%
听觉
听觉
• 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可听声波 • 感受器-----科蒂氏器官 • 听觉现象
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味觉
• 适宜刺激-----溶于水有味道的物质 • 感受器-----味蕾
(二)知觉的种类:
1、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分为: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肤知觉
2、按知觉的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 分为对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感觉的能力。 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 的感受是有高低的。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 在实际生活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来 直接反应客观事物的,很少存在孤立的单 纯的感觉,如 “听”、“看”、“闻”可 以被认为是感觉,但是“听到”|、“看到 ”、“闻到”的必然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共同点: 1、均为感性认识 2、均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反映 3、均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的反映。
学前心理学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 教学目标 • 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 • 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 B.平衡觉:是反映身体位置变化、运动速度、超 重、失重等感觉 ,如荡秋千、坐过山车等。
• C.机体觉:反映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 不正常,如饥、渴、饱、胀、恶心、疼痛等。
(一)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视觉
可见光谱内任何颜色都可由 红、绿、蓝三色组成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 区别:
• 1、感觉反应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应事物 整体。
• 2、感觉是只需个别器官参与的活动。

知觉是需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 机联系。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 知识(经验)的源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概述
• 外部感觉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刺激,反映事物个 别属性,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 A.视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 B.听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声音。 • C.味觉:反映客观事物酸甜苦咸辣的属性,如东
北人爱咸(泡菜),湖南四川爱辣、山西人爱酸 • D.嗅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味觉,如入芝兰之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