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网络诈骗》班会设计
年级六学科法制课题预防网络诈骗总课时 1 主备人王娟使用人王娟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重在自我防范。
2.揭露各类诈骗犯罪伎俩,以此警示、提高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共同创造平安、和谐的校园
3.如何识别诈骗伎俩、如何防范诈骗手段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仍需提高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最关键的是需要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重在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
通过开展本次防诈骗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防骗、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对待可疑人员,既有教育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防骗的警惕性。
教学方法调查讨论
教具准备专门针对目前常见的几种骗术,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
教学流程
一、
概括近年来发生在身边的电信诈骗案和电信诈骗的特点。
作案地点相对集中。
大多数为团体诈骗。
二、诈骗手段分类
1、网络购物诈骗。
2、网络刷信誉。
3、网络兼职。
4、冒充领导。
5、猜猜我是谁。
6、以恐吓方式诈骗。
7、信用卡恶意透支。
三、徐玉玉事件是2016年的一大新闻热点。
即将进入大学的准大学生徐玉玉因为学费被骗走了,伤心难过就这么死了。
人间惨剧,莫过如此。
大好青春年华,眼看前程似锦,到此戛然而止。
这个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慨,千夫所指,这些个骗子该死。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诈骗罪这个罪的定罪量刑。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四、再来看看相关的法律依据和司法解释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诈骗罪不适用死刑司法解释就明确了只要诈骗人民币3000元,就构成诈骗罪。
诈骗数额在3000元以下的,就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我们简单了解诈骗罪。
从徐玉玉这个案件中,有一个非常
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
公民个人信息内容:身份(个人,家庭成员,手机号码)、财产(存款,车辆,房产)、行踪(宾馆住宿,民航登机,电话定位,出入境)、通讯(通话单,QQ,微信)、交易(股票交易,网络订单,快递单)、教育(学籍,助学金)、医疗(病历,体检报告)等等。
泄露行为:违法法律规定,出售或者非法获取
法律上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有两个阶层,危害低的,
就是在民事上的隐私权,危害高的,就是刑事上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作业设计《预防诈骗任务表格》
板书设计预防网络诈骗提升防范辨别真伪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