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生在写作中个性飞扬

让学生在写作中个性飞扬

让学生在写作中个性飞扬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艺术展现。

在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觉得作文教学无处着手、无话可讲、无法可想;学生写来也是思维混乱、索然无味、语句艰涩。

有人认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患有“少、慢、费、差”综合症,不能否认这确实是当今教育的一些现状。

那么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个性飞扬呢?
一、科学引领,艺术熏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特别敏感,接受快。

这就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血”和“感情”的“燃烧”,犹如一股富诗意和审美的源泉。

所以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注意从“情”字入手,由浅入深的理解、分析、和鉴赏。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思维的壳。

教师丰富、幽默、智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他们把心中的希望化为扎实的行动、踏实的耕耘、切实的求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捕捉饱蘸作者情感、体现文章内涵的语言。

中外名著的精髓如同春风化雨,泽被学生的思想,当足够的阅读积累沉淀于学生内心的时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的个性也会随之轻舞飞扬。

二、多向思维,力求新意
作文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

在作文教
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维。

激发思维的广阔性,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尽相同。

对于同样每个事物,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各异的观点。

此外,对于中心相似的作文。

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写作方法的训练,或顺叙,或倒叙,娓娓道来。

所以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比如,以“爱”为题作文,学生常常不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就是写老师对自己的爱,结果不是雷同,就是缺少新意。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跳出狭窄的写作圈子,让学生的想象力尽情驰骋,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生活、自然、社会,写自己对他人的爱,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情……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

三、丰富生活之源,涵养作文之根
人们常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生活的接触面也窄,作文的题材自然也有限。

一部分学生感到作文难,并不是他(她)不会写,而是可写东西不多,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作文不免也是无病呻吟,缺少情趣。

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解决学生的生活之源也是必需的条件之一。

要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积累素材。

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美、挖掘美。

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写,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在潜移默化中,
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写作技法,轻松找到门径
俗话说得好,把戏人人会窍门各不同。

写作也有技巧的,如果光靠学生去悟还不行,那样的效率太低了,教师有必要讲点写作的技法。

如话题作文的拟题就有不少窍门,有人总结了多种方法:“借鉴法”“移植法”“修辞法”“谐音法”“翻新法”“增添法”等等,运用这些方法确实能够便于学生拟出更生动形象的作文题目。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跳出狭义“指导”的圈子。

课外带领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

启发他们把思考的钻机深入到现实生活肥沃的土壤,尽力培养其悟性。

“诗外工夫”是临时抱佛脚、急功近利的指导所无法相比的。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

让学生动手演示。

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教师在教学中要讲读和写作结合,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在具体操作肘,教师除细心体会教材单元意图外,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切实掌握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进而真正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使教材的设计落到实处。

如教师可以在讲读的同时,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等多种训练,以提高技能。

这样教学,通过作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
解。

课文的学习又为写作提供了借鉴,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五、挖掘潜力,感悟生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许多新事物新观念强烈的刺激着孩子们的视听,他们敏感的心,能很快的感受到感情波澜的冲击,他们需要倾吐他们的快乐和忧伤。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不同的生活积累,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特点,会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表现自我的本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总之,课堂教学在于一个“活”字,活起来的课堂思维涌动,新意层出,情趣盎然,教学效率因此而提高,艺术的魅力因此而无穷。

(责任编辑李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