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易善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尼采“上帝死了”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不再刻意表现上帝、女神、宗教徒,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题材更为广阔,表现方法更为多样,表达思想也更为深刻。
其对现代绘画的启示为:绘画要在创新中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神,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的选择上要更具自由性,绘画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 尼采;上帝死了;现代绘画;影响作者简介:易善炳(1987.10.—),男,汉族,河南固始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一、对于“上帝死了”的两种解释尼采哲学中提到的上帝是什么的问题?这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感知心理作用的问题,在欧洲过去的时代,人们崇敬上帝,任何违背或蔑视与神或与上帝有关的东西,就被视为背叛或要遭到上帝的惩罚。
人们似乎只有在神的权限范围内从事社会生产或工作。
离开了上帝的庇护,好像什么都不能行似的。
简单地说,上帝是他们精神化的产物,是他们愿望得不到实现而以另一种物质形式加以存在的表现。
介于物质和意识之间。
概括地说,上帝在西方人心中是完美的,自由的和永恒的形象。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上帝是白天与黑夜,冬季与夏天,战争与和平,满足与欲望。
”从这里可以得知上帝能代表一切,存在于诸物之间,他不可能会死,当然也不可能会消亡。
然而尼采突然宣布“上帝死了”,他的意思是什么?他的意思是说:人类信仰上帝的心死了。
换言之,人的一切活动不再听命于神的旨意,而是随心所欲。
由此联想到绘画领域,也可以说上帝的确死了。
现代的西方绘画艺术不在把上帝描绘成他们所敬仰或膜拜的对象。
而是直接拿上帝开刀,把上帝作为他们笔下的玩物。
显然,西方画家是在彻底地摧毁上帝。
当然,尼采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作为象征上帝的人死了。
欧洲经过宗教改革,迫使宗教分裂,基督教皇不能维护基督教教义的权威。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想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追求一种歌颂自然、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崇尚情感、反对复古,具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反抗的情绪。
从这里看上帝本没有错,错的是人们对于上帝的理解。
在西方人看来,上帝的品性是完美、崇高、乐善与好施。
但是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促使了崇尚上帝的精神的人失去了希望。
这让尼采也为之惊叹。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物质的崇尚更加激烈。
世界各国都为利益所驱使。
人们淡化了关注精神生活。
而是开展了所谓的理性主义与机械主义的时代,正使人们大踏步走向物质化。
在行尸走肉的躯壳之中,上帝的精神已不复存在。
留在人们心中的上帝只是对往日的记忆。
作为宇宙最光辉的存在物,却退落成一所华丽的坟墓。
这应是尼采不为人知的痛惜。
二、“上帝死了”对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西方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如此长的过程却怎么也脱离不了宗教这个身影。
因此,也有人认为,艺术是宗教的产物,常为宗教服务。
这种说法也许是最符合现代人看待欧洲过去的绘画艺术,但在实际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哲学思想的发展,让西方画家重新建构了新的艺术观,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而是面向人生、社会、自然等一系列的元素加以思索,创作自己的作品。
随之而产生的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大变革。
先来回顾一下西方的古代艺术,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再到古代的欧洲艺术就不难发现,他们对于艺术的本身关注的很少,而是从它们的寓意来划分艺术的范围:为活人的艺术只局限于耶稣、宗教徒、神话,为逝去的人讲究来世的理念。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虽被提倡,但是人的精神还是依附于神的理念。
17、18世纪欧洲的艺术虽然有巴洛克、洛可可,但是宗教的意味犹存。
这些题材的表现,到发展为成熟的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让西方的绘画艺术始终没有脱离宗教因素的制约,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改变,最后的艺术精神还是在宗教范围内。
然而西方艺术真正发生变化的时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兴起,它把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艺术焕然一新。
再看一下西方的古代哲学,西方的哲学应是从寓言故事开始的,但是后来却让经院哲学占据了上风,人们把神学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修建寺院、创建教堂、添置宗教壁画,不愧余力的进行宗教仪式等,这些活动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支柱,现在残存的西方古代宗教教堂就是很好的例证。
虽然有些西方古代哲学家发现了宗教在当时情况下其实是一种稳定社会、安定人们心灵最好的药剂,但是宗教带给人们的苦难也不在少数。
等到一些有预见性的哲学家揭露这个事实时,社会似乎已经陷于苦难。
因此,宗教的情节仍在人们思想意思中延续。
能够解救他们的只有新思想和新的哲学观念出现。
18、19世纪,文化思想的回落,新思想的出现,促成了一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次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文学艺术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尼采的哲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他的思想激进,认为“上帝死了”。
过去人们把理想和愿望寄托于上帝身上,让上帝来帮助自己来实现愿望,显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无稽之谈,但在西方当时整个的文化思想潮流中这似乎就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哲学家尼采的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上帝死了”人们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很明显,能够救赎自己灵魂的只有自己。
在艺术文化领域里,艺术家也为之一变,不在刻意的去表现上帝、女神、宗教徒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题材更广阔,表现方法更多样,表达思想也更深刻。
这才是一次真正的艺术变革、全面的反映人的艺术。
现代的西方绘画艺术在此契机中应运而生,艺术家致力于表现人生、社会、自然,不在孤立的表现宗教艺术,甚至用荒诞、戏谑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宗教,让人耳目一新,上帝就这样被世俗化了。
上帝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不再表现的是人们对于他作为神的一种虔诚,而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描写的客观对象存在。
这种做法曾遭到狂热宗教徒的抗议,但最终也还是不了了之。
显然,西方人对于宗教意识也在逐渐的淡化,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在物质文化激增的年代里得到的精神空虚的满足而不是单一的上帝就能够满足的。
西方现代艺术家致力于这样的工作需要,要像哲学一样,不断地从人的自身出发,寻找人的或与人最相关的最本质的东西进行探索。
从而使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创造。
这些新的创造就构成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
从而使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有了脱离于物质生活的形式。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很容易发现,西方的绘画一开始是写实的、实用的。
宗教或人物绘画的表现是为了崇拜或纪念;静物画的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风景画的表现是对大自然的无比的赞美;群组画表现的是对于重大事件的记忆,诸如此类。
然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却脱离于物象本体,转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这不是现代艺术家在矫揉造作,故意在声张虚势,而是时代把传统的绘画艺术停留在绘画历史中。
在这种情境下,历史遗留的绘画作品大多以经典而存在,但是这些作品很少能够真正反映和拯救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现代的绘画艺术不仅结束了对于上帝的崇拜,而且还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艺术。
西方的现代绘画艺术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它逐渐的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形式,不断地注入新的材料和媒介,采用新的方法和原理,能让绘画艺术回归到人们的生活里。
但是这也因此遭到了传统派的质疑与拷问。
艺术不像艺术,那又是什么?甚至认为现代艺术家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与亵渎。
当观众还沉浸在经典艺术的面前时,现代艺术家已经悄然的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创作方法,他们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范围应涉及到哲学、诗歌、小说、艺术等。
然而当艺术接受群体在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现代艺术时,现代艺术已经早产,争论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有人认为现代艺术是怪胎,是畸形的艺术。
也有人认为,西方的现代艺术是艺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事实。
不管怎样,这些问题都已经开始出现,应该得到社会和艺术家的广泛关注而不是刻意的去回避。
就像当年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一样。
但是现代艺术的价值何在,应该值得社会和艺术家关注和思考。
近年来,人们大多都非常喜欢现代艺术崇拜现代艺术,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存在的有价值的现代艺术作品并不多,多的只是模仿和造作。
当然,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有些现代艺术作品为了能够达到视觉效果的目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赤裸裸的、亵渎的现代艺术。
这样的艺术有悖于道德和常理,不能够给艺术接受者以美感的享受。
因此,现代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审美的惬意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
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应该是反映社会或揭露事物审美的特性而不是在做无价值无意义的创造。
如今,现代艺术最可贵的品质是它离关注艺术生活的人更近了。
有些艺术作品还可以让观众积极的参与。
通过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艺术体验,能让艺术接受者体会到其中的艺术奥妙和价值。
按照尼采的意思推断,现代的艺术要和当年上帝一样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然就和现在的上帝一样——死了。
三、“上帝死了”给西方现代绘画的启示1.绘画要在创新中保留传统的艺术精神从尼采的观点“上帝死了”来看待当今的现代绘画艺术,就不难发现,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精神似乎已经成为终结,过去的艺术品只能作为艺术经典而存在。
然而西方艺术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兴起与衰落。
都在印证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
如果把文化与艺术切断,现代人就会感到对于文化历史的不安与骚动。
何况传统的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记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艺术的血脉,透过它,艺术创作者更能够深刻把握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不至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机中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然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可以更好的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本源。
西方的艺术家正因为保持了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才让油画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这种精神显然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
尼采的观点“上帝死了”是因为人们不再崇拜上帝,而上帝在实质上是美的、善的、好的。
上帝的精神应该给予保留。
同理,用在艺术领域里应理解为要保护传统的绘画精神。
2.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更具自由性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是由开始的线描、平涂逐渐延伸到笔触,渐渐地又转变成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表现的最为明显。
画家们不拘对于传统的表现方式,而是以一种崭新的表现方法,他们不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模仿,而是从人性的自由性出发,延伸出一种新的表现意态。
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
艺术家选择的题材也同样受到启发,他们不仅关注艺术领域内的一些发展,而且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哲学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西方的现代绘画艺术和尼采的哲学“上帝死了”有些极为相似之处,当艺术摆脱了宗教和神话对于它的束缚之后,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选材变得更为自由。
从题材内容,再到思想内涵,都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艺术格局。
以前的艺术可以说不是人的艺术而是一种倾向于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