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导论课》课程报告年级: 2014级姓名:张婵学号: 08140521成绩评定: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2014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导论课》课程报告课程体会和感受专业课已经开课有两个月,说实话,我还没有感受到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性,在我的意识里,技术几乎等同于专业,所以对这样无形的专业总还是有点抵触与不信任的心理,在大一,管理学跟社会保障学这两门专业课已经颠覆我对大学的憧憬,它们更多给我带来对未来的恐慌,这几个月我也一直思考,该怎样使自己热爱它们,让它们跟我的梦想共生共存呢,我人生的奋斗目标仍是很渺茫,每次在无聊的讲课中睡去,又醒来,感觉跟世界脱轨,带着自责下课,心情不好的一天已经开始,不过最近听韦兵老师讲课状态好转,可能是感觉到这个专业难度,让我不敢掉以轻心。
虽然对我们的专业入门不深,可还是能感受到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专业希望培养出一批拥有新视角的人才,这个视角就是能从社会的底层出发考虑怎样改善我国出现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更希望这些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的人拯救社会的悲伤之痛。
这就是我对专业浅薄的认识!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大学似金屋又像废墟,金屋里充满知识的气息,它用辩证的思维,多元的思想,包容的态度沐浴每位学子,然而废墟里长满各种蛀虫,它侵蚀人的自由,滋生腐朽颓废的态度,可是,我想说,无论金屋还是废墟,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因为它们产于每位房主,清华北大也一样出现社会的弃儿,说到这,我只想告诫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自己的失足怪罪给自己所在的大学,大学跟大学教育有天壤之别,大学千篇一律,而大学教育源于自身的理解与塑造,无论上哪个大学都是半个社会,在这里,教育已不再是老师僵硬的谆谆教导,转而成为社会的冲击,老师的引导,个人的执着等综合因素共同制约,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尽力给学子营造大千世界,把社会万象展示给我们,赋予大学生纵观世界的能力。
此外,大学教育之本还是育人。
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广泛的兴趣,仔细严谨的思考习惯,稳重的心态,远离那些低级丧失理性的非人类行为,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
从古至今,大学教育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清洁剂,人类素质发展的漫漫长路,也是人类探索幸福的艰辛长路,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始终致力于人类共同的幸福,因此,大学教育不止肩负某一所大学的使命,更是担当传承人类文明精华的责任。
大学教育似大海,言之,海阔任鱼跃,我们用一颗勇敢的,开阔的心对待,总会独当一面,大学教育路过了我们,自然由我们接替传输,敬请期待!对专业教育的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先从字面上理解,劳动指人从事对社会贡献的工作,社会保障指对人生存的各种保护措施,而保护的对象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对于国家,保障个体与对象趋于普及,而对于个人,保障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能力争取,多劳多得,自主选择,总的来说,就是国家与个人共同对劳动者的近期与长期的生存进行保障。
首先给出我个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定义,下面来讨论对专业教育的理解。
劳动与社会保障,这是近年来的新兴专业,它的出场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
要理解此专业教育的意义,我们先从它出现的社会背景寻根探究。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党执政,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体,然而我们却没有心情骄傲,因为在人口庞大的中国,人均量少之又少,加上国民素质偏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欠缺,引来各种非道德行为,令国际人民寒心,种种不忍睹目的惨案制约我国向强国迈进,因此在人道主义盛行的当今时代,我国必须快马加鞭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说到这,我们应该了解了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个专业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保护人们的生存权,让人更舒服更有自尊地活着,因此,中国走向文明,我们这个专业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拐杖。
如今中国发展已经出现瓶颈,也就是转型的契机已经到来,面对种种处理社会问题态度幼稚和方式不科学的表现,更切民心的服务专业呃待发展,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
以上阐释了专业出现的原因,接下来我想多多议论这个专业培养人才跟社会的关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涉及这个社会的头等大事,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就必须拥有一批社会精英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当前对保障劳动权尚有欠缺,光靠政策的号召只能达到扬汤止沸的效果,因为在利益驱使的社会,人们的理念比较自私,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要从根本上进行扭转,那就是培养一批拥有专业理念的新型人才,让他们进入社会进行释毒。
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设为专业,针对性的培养定向学生,这样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告诉人们,这不是一个附属专业,它有在这个社会上不可替代的地位,预示着国家将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保障事业,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这个专业的设立,也为底层保障的改善开辟了一条科学之路,借用更多年轻的力量提高底层人们的保障水平,使保障更加科学民主!我们这个专业是一个公民意识极强的专业,对挺高社会公益意识很有帮助,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可以从它们的公益事业中体现,公益就是集体关注社会,关注那些需要帮助人,使整个社会少一点悲剧。
调动整的社会公民的积极性,以促进社会公平,这是当今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这个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既来之则安之,成为社保人将是我们的骄傲!对专业问题的思考目前对自己涉及的这个专业,我深感忧虑和责任重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新兴专业,发展不够深厚,注入的人才有限,专业社会信任度太低,学生对它不够热情,甚至对它茫然不知,失去信心,总而言之,从集体到个人对它都不够重视,现在自己要在这个专业摸爬滚打,实在也有很多无奈。
要扭转我们这个新专业的局面,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涉及这个专业的主体做添砖加瓦的主力,在多疑不利的境况中,各个重点大学要带头重视,向这个专业引进优质老师跟优质学生,相信没有哪所大学否认这个专业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名牌大学能够引导社会转变思维,改变社会把利益当做专业评判第一把尺的惯性思维,我们这个专业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极其广泛,高校有义务为我们这个专业剔除偏见。
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莘莘学子要响应社会号召,在学校的大力引导下,积极关注社会动态,与实践结合,创新专业理念,生产专业领域的知识产品,让社会看到专业的成品,这样可以从侧面引导社会的生产方向。
再者,国家有做好同步扶持的服务,我们国家面临现在的尴尬,不能再对这样务实的专业冷淡,一定主动出击,从教育抓起,为高校发展专业提供更大自由的活动空间,国家在精神上给予了支持,物质上也不能吝啬,要发展专业相对应的实体经济,奠实其物质基础,为其拓展实际操作的实践空间,提升专业的社会信任度。
近些年国家加紧发展各种保障事业,有很大一部分迫于国际压力,发达国家那些引人羡慕的保障福利,已经凸显出我们国家的落后,可是也不得不承认,它们确实有我们目前无法企及的操作水平。
这样广阔的学习平台,我们要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不能因为盲目攀比,一叶障目,以一己之见封闭了自己的信息来源。
我们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实践全方位了解,来充实专业,加强其先进性,相信可以帮助专业的发展少走弯路。
最后,愿整个社会能包容我们这个专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将它发展成社会最安慰人心的专业,道路曲折,愿与君同进。
对专业学习规划在大学要求我们学习专业,然而在社会上,没有纯专业的工作,唯有多栖发展才能适应这个知识时代,因此,我的学习规划必定是综合的。
根据专业的引导,多看书,虽说实践重要,但是学习理论知识知识的最佳机会只在这几年,读书呢,我要求自己广读,未来想以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个专业为依托,进攻法律,最希望成为律师,靠自己本事吃饭。
根据我的理想,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会演讲,口语论述,会讲英语,思维敏捷,善于写材料,会交际,练好普通话,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目标大了心就会广,眼界渐渐也会变宽,志存高远,才能看的更远,这是我给自己定的总目标,这个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有方向总归是好的。
至于分目标,为了学习语言组织能力,我会随时随地做笔记,文科专业嘛,这是需要学掌握的最基本的本事,比如,看电视的时候我会坚持记一些好词好句,我不想像高中一样把认定的考试科目当神一样供着,平时的学习走专业学习和能力学习两条路线,法律也会腾出时间了解,早上坚持读英语,睡前听听英语听力,目前虽然坚持的不是很好,但在克服,因为事情很多,不好安排,以后一定养成习惯,语言的学习就是潜移默化。
这是我平时学习的基本内容,大规划,小规划,未来会井井有条的进行!…………………………………………………………………………………………………………………………………………………………………………………………………………………………………………………………………………………………………………………………………………………………………………………写作要求:1、课程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程体会和感受 300字以内(2)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500字以内(3)对专业教育的理解 1000字以上(4)对专业问题的思考 800字以内(5)对专业学习的规划 500字以内(6)课程建议(如果有,请提出)2、格式要求(1)正文用宋体,四号字,1.5倍行间距。
请勿改动页边距。
(2)行文要求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述完整、有个人独立思考。
(3)若有引述,请注明出处。
否则将视为抄袭。
2014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导论课》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研究,网上期刊阅读笔记新农保基金筹集主体筹资能力分析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政府补贴包括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
目前,对新农保基金筹集主体来说,筹资最困难的便是地方财政,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
为了确保新农保基金的顺利筹集,应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重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加强政策执行力,落实好各级财政补助资金。
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践模式的公平性探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选取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进行公平性分析。
在覆盖对象、筹资方式、缴费及给付、基金管理等方面,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都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另外,通过对各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将失地农民纳入城保,从公平角度来看,优于其他几种模式。
因此,在建立统一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中,应该借鉴实践经验,注重社会公平,以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
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评估与反思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缴费和给付方面的设计存在着预期基金增值率过高、大龄和低龄参保者待遇标准相差大、月标准计发系数不合理、未建立指数化调整关系等问题。
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实际实施中的困难,致使制度远离了社会保障目的和财务上的不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