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律思维方式与法律修养
(一)法律思维方式
“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法律的存在或运行。
我们付款,是认为这是应该的;我们尊重邻里的财产,是因为那是他们的;我们靠马路右边走,是因为这样做是谨慎行事。
我们很少去考虑这些我们界定为…应该的‟、…他们的‟或…小心驾驶‟的集体的判断和程序。
”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法律离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很遥远。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随时随地渗透着一种平常而实在的法律。
”诸如出生、死亡、婚姻、停车标志、警服、证书等无不显示着法律的存在。
法律既平常又神秘,平常是因为其到处可见,而神秘则是因为其规则数量庞杂、原理高深难测。
在推进法律职业化的进程中,法律的神秘又被推到了极端,出现了法律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分裂。
与这种分裂倾向相反,在法治社会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即日常生活中又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法律性。
这样,大众的日常思维与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生活的“自然”性与法律性就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法律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表达和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
(1)法律思维要求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应当以法律为标准做出判断。
如果脱离开法律来思考与处理问题,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法律思维。
请看一则案例(材料案例2)。
某年山东省日照市一次110特别行动中,公安人员追歹徒到男青年甲的菜园里,并发生了搏斗。
公安人员最终制服了歹徒。
正当公安人员押着歹徒准备离开时,甲对着众多记者和摄影机突然提出,要求公安人员赔偿被损害的20多棵萝卜。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社会舆论一遍哗然,邻居谴责说:“公安人员是为了抓坏人,是为了大家,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应当要求赔偿20多棵萝卜。
”当事公安人员也表示不可理解,说:“当时我们一个同事身负重伤,鲜血直流,可甲居然提出赔偿他20多棵萝卜。
”甲所在单位专门召开了一周的批判会,批判甲。
在当年日照市评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中,甲所在单位也因此而失去了资格。
甲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不得不离家住到姐姐家中,并且对记者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和反感。
讨论:人们为什么对甲的行为都只有从道德而没有从法律视角去评价呢?
教师小结: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还局限于道德领域,没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学习法律后,就应当树立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结论: 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而这就是法治思想
(2)当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时,要遵守有效的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
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法律明显不合理,也不能随意地抛弃或搁置法律。
一项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
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
但在国家修改或废除之前,我们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
2、讲证据
法律思维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就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
其中首要问题就是证据问题。
只要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能查清案件事实。
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讲证据,意味着思考与处理法律案件时,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说明证据的收集不仅要符合其形式要求,而且在收集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不具备合法性。
提问:非法言词证据能否作为证据?
《刑事诉讼法》规定: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再次,证据还要具有关联性。
也就是说,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从而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例如:甲故意杀人案件中,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除了其他证据外,还收集到了下列材料,如果要认定甲犯有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些不具备证据的相关性?
A 甲写给被害人的恐吓信。
B 甲在10年以前曾采用过与本案相同的手段实施过杀人行为(未遂,被判过刑)。
C 甲吃、喝、嫖、赌,道德败坏。
D甲的情妇证明,在本案的作案时间中,甲曾与她一起在某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泰坦尼克号》。
3、讲程序
程序的含义
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
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