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评论文

影评论文

浅析《百年情书》刘秀(08数媒)【摘要】《百年情书》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生动再现了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集中塑造了一批满腔热血投身革命的青年英烈群像。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风格、演员阵容、剪辑特征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尝试展现本片的艺术所在。

【关键字】叙事内容演员剪辑引言《百年情书》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生动再现了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集中塑造了一批满腔热血投身革命的青年英烈群像。

影片虽然以主旋律电影的形态出现,但是创作者在叙事方式、叙事风格演员选取等方面上另辟蹊径,采取情感叙事与革命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将林觉民的生活、婚恋与广州起义前后的历史叙述交叉对接,打破了常规线性的叙事时空,通过穿插倒叙的方式建构起林觉民短暂有为的辉煌人生。

一、剧情介绍电影《百年情书》取材于“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

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并行交织,集中展现了林觉民亲情家国的热境血人生。

林觉民与一干小伙伴,林文、林尹民、方君瑛、方声洞、冯超骧、刘元栋等,自小立志报国。

自中国甲午海战战败,签署《马关条约》后,中国大地已经一片狼藉,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土遭列强欺凌瓜分,爱国志士在热血革命的感召下,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林觉民迎取了陈元凯之女陈意映为妻,婚后,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

然而国难当头,林觉民没有沉溺于爱情的缠绵,于1907年借官费生出国留学之机来到了日本。

在日本期间,林觉民和他的伙伴们先后加入了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决意推翻满清,革命救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决定于4月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林觉民与伙伴们一同加入了敢死队,决意以死报国。

林觉民最后一次回家探望,没有把自己此行的危险性告诉爱妻和父亲。

但敏感的父亲已经从儿子反常的举动中有所感觉,一家人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

此时,林觉民的长子已经5岁,陈意映怀的第二胎也已待临产。

面对爱妻、爱子、年迈的父亲——林觉民此时肝肠寸断但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的亲人。

在香港公寓,起义前夕,林觉民泪水与笔墨齐下,写下来世纪绝唱传世名篇“与妻书”“禀父书”,之后依然参加了广州起义。

起义中,林觉民等浴血奋战,攻占了总督府,但终于因敌我实力悬殊,林觉民的伙伴们一个个悲壮牺牲,林觉民负重伤被俘,最终不幸就义。

广州起义距武昌首义成功仅几个月,此次起义的意义重大,振奋人心。

林觉民等烈士的热血为神州大地浇灌出了自由之花,其功绩将光照千秋,永垂后世!二、叙事结构《百年情书》以林觉民在起义前夜撰写流传千古的《与妻书》开场,营造一种凄美、伤感的情绪基调。

影片在叙事内容上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既林觉民的婚恋和成长经历,以及广州起义的历史再现。

两部分内容以《与妻书》的问世作为叙事衔接的交汇点。

第一部分通过《与妻书》的重现,构建了一个环形的叙事框架。

在这部分的叙事中,创作者将林觉民和陈意映的情感世界与他人的革命活动进行交叉叙述,力图呈现出作为热血青年的林觉民在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中的权衡与矛盾,从而为后面的惨烈的流血牺牲提供充分合理的行为依据和情感积累。

在本片中《与妻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

影片第一部分采用倒叙手法呈现林觉民的情感与成长历程,借由《与妻书》的撰写,与第二部分舍生取义的武装革命完成衔接,从而勾勒出人物完整的人生版图。

《与妻书》的问世不仅建构了个人情感与武装革命之间的关系,而且将叙事时空中的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形成情感与革命的双向建构,将林觉民浓浓的爱妻之情与一腔爱国热情统一起来,使影片的革命主题得以升华。

三、叙事风格本片整体的叙事风格为浪漫、激情、唯美、古典,具体体现在场景的选择与设置、节奏的变化等方面。

1、场景大卫.伯德维尔等人认为场景是“剧情片的段落单位:发生在同一时间之内,或运用交叉剪辑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发生的动作”。

该影片将主要外景地设在林觉民的家乡福建闽侯,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人文情境,从片中可以看出,林家老宅、广州城内主要的叙事场景,分别承担了渲染浪漫唯美的情感和表现激烈巷战的功能。

除了摄影镜头应用的和节奏因素之外,叙事风格的形成也通过意向表达及场景的选择来实现。

老宅梅花、竹林相伴的意向来自《与妻书》中的描述,充分契合了情感叙事所传递的夫妻情深的意境。

在情感叙事的时空中,外景的选择相对有限。

作为宗族权威的象征,林家老宅的天井与正堂是林觉民与父亲交流的主要场所。

而卧室作为私密空间,是他与妻子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所。

林家老宅作为“家”的意义载体,被赋予了传统伦理体系中厚重、沉稳、严肃却不失温情的对“家”的常规塑造。

与革命叙事中的激烈场面相比,情感叙事的浪漫与唯美更具古典的文化情怀。

2、节奏古典淡雅的叙事风格贯穿着林觉民的情感世界和个人生活。

因此,情感叙事的段落节奏较慢,镜头运用以简单的固定镜头和中近景为主,以营造一种安静、平和的沉静氛围。

在该片的革命叙事线索中,广州城内的起义准备和激烈枪战是主要的叙事内容。

从1911年4月25日林觉民等人偷运部分武器进入广州城、到27日下午起以行动开始,中间经历了叛徒出卖、新军中能干的革命党被杀、清廷的严密搜查、城外武器丢失。

陈炯明和胡毅生部临阵逃脱等波折,一再推迟起义发难的时间。

本片情节点的设置,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延宕了叙事的进展。

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延宕带来节奏的变化,从而造成战争高超段落的喷薄而出。

直至战争开始,快速剪辑、手持运动摄影等手法迅速将前期受到抑制的情绪激发出来,与枪战场面一同创造观影的高潮。

影片结束部分,《与妻书》再次以林觉民的旁白形式出现,叙事重新回到舒缓轻柔的节奏中,为全片画上了一个伤感慨叹的句号。

四、细节表现(真实时间的营造)本片在表现家庭生活时,摄影机基本是固定机位、水平视角的平衡构图,间或出现的运动镜头也是幅度轻微的摇镜头或场面调度内的人物活动,以营造古典生活方式的心理实感,它与影像风格的转场、革命活动中长需交代时间空间特征和场景运动感强烈时的摇、移、俯瞰镜头明显不同。

即便是以林觉民的回忆开展故事,摄影机也未充当视觉主观镜头的角色,而是以不易被觉察的方式运动,展现甜蜜温馨的生活片段。

例如,新婚之夜,林觉民走进卧室,门声过后是门厅一角有喜庆感的静止空镜头,林觉民从画面右侧入画,在帏帐处稍微驻足缓缓向新娘走去,摄影机也随着林觉民的节奏要到蒙着盖头坐在床边的陈意映,两人出现在一个画面中。

这是一个长镜头,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空间”,而摄影机舒缓的运动节奏,也使时间仿佛凝滞,创造了比实际时间更长的心里幻觉。

所以,尽管林觉民夫妇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但“真时时间”生活片段的大量使用,使家庭生活戏占据了影片的相当篇幅。

影片中,这种“真实时间”的使用除了营造静态、唯美的情境,在与特写镜头结合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戏剧化的情绪冲击。

例如,林父获悉儿子牺牲的噩耗在祖宅哭告祖宗的场面是个固定机位的特写镜头,有一种震撼视听的体验。

紧接着,随着林父一声“苍天啊,我林氏子孙觉民不负祖宗社稷呀”的仰天长啸,出现一个垂直俯拍的全景镜头。

画面明显隐含了“天意”的意味。

这两个不停景别的固定镜头,将特写镜头与全景乃至远景镜头完美结合。

这是一种大家与小家、民族与个人的选择中必须承受的精神折磨,所以,老人那种无可奈何有深明大义的痛苦和悲壮表现的感人至深。

影片中许多两极镜头的应用。

在构建饱满的情绪张力时起到了重要的表意作用。

五、镜头语言在剪辑模式上,影片家庭戏部分采用“抒情蒙太奇”,枪战戏则是当代电影惯用的连续性剪辑。

以林觉民一生为线索还原的广州一战的惨烈,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前面所有铺垫的集中爆发,相应地,摄影机的机位、取景、镜头等都转向近距离的极富动感的视角。

影片中火光四溅的战争场面很真实。

摄影机多机位拍摄,颠簸晃动的移动摄影,同时,通过每个镜头长短的调整、高速和低速摄影镜头的剪切、时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重叠、主要角色和群体之间的频繁转换,这些紧凑的连续性剪辑产生了令人身临其境的效果,突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民族危亡关头全力搏击的阳刚血气。

例如,新军中的革命者由于未系白毛巾被学生混同于反动者而被枪杀,为了显示区别,以领头人倒地后头部和手枪的特写。

暗示了双方力量关系将要发生改变;以一个学生掉在地上的“眼镜”被新军踩碎的画面,暗示了学生的进攻转为劣势,起义被镇压。

“眼镜”成为学生人格和整体的标志。

六、表演魅力电影《百年情书》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献礼片,试图从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诠释家国大爱的革命情怀,导演希望围绕这封堪称20世纪最美情书的故事,向观众重溯传统爱情观,以战争的残酷衬托爱情、亲情、友情的美好,以纯真爱情的悲剧收场传达出对战争的深刻批判。

为了更好地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便于现今更年轻化的观众群接受,本片虽然没用重磅明星加盟,但仍然沿用一般中小成本电影惯用的青春偶像演员和老戏骨的搭配方式,大胆起用台湾小生王柏杰来饰演男一号林觉民,任用在新版《红楼梦》中饰演少年林黛玉的新人蒋梦婕出演林觉民妻子陈意映一角,又将几场感情的重头戏压在了老牌演技派演员李雪健的身上,可以说导演试图用老演员和年轻演员制衡的局面撑起这部电影的表演大局。

本片是双线索同时进行,林觉民参加革命的过程和他与妻子陈意映相知相爱的过程相辅相成,可见,作为电影的男女主人公,两人承担着整个电影叙事中很重要的部分,本片实际上也是用整个革命的大历史背景来衬托这两个人的爱情,所以王柏杰和蒋梦婕两个人的表演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有趣的是,有片场花絮显示,本片中的两位主演虽然在电影中经历了生死离别,但在戏外,二人只是在定妆的时候见过,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对手戏才渐入佳境的。

作为叙事重点,导演特别将本片的感情戏部分场面用暖色调处理,以突出幸福温馨的感觉。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可谓是大家闺秀,蒋梦婕虽然稚嫩,但倒是符合原型人物的实际年龄。

另外,为了体现人物的年龄感,增加趣味性,导演还特别设计了洞房吃枣来作为陈意映的出场,且其与丈夫林觉民的第一场对手戏也是两人定情的开始。

这时的陈意映带有一些俏皮的特质,镜头并未急于给出人脸的正面特写,而是从其拿枣的手开始摇起,偷吃枣的陈意映将枣皮留在了嘴上,林觉民将红盖头掀起后,主动拿自己的手帕递给她,陈意映顺势将枣拿给林觉民,并接上了其提出的关于枣的诗,不仅化解了洞房的尴尬,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今后的感情发展埋下伏笔。

另外,两人海边放风筝的戏也堪称本片亮点,当林觉民说出即使自己是风筝,但风筝线还是握在陈意映手中时,陈意映羞涩一笑,两人的情感互动尽在不言中。

从这两场焦点对手戏中,不难看出,相较于王柏杰的自然表演,女主角蒋梦婕的演出就略显做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