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特征一、科学研究A:含义:P2B:特征:1、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2、科学研究的系统性。
3、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二、教育研究:A:含义:P3B:独有的特征:1、伦理性。
2、复杂性。
3、全员性。
三、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1、教育研究起源于教育实践。
2、教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3、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研究的动力。
4、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定新的教育理念。
二、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三、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地位,形成学校特色。
四、有助于校本研究培训,提高广大教育的专业水平。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计划。
二、实施。
三、总结。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三、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第二章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第一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问题来源一、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二、来源于对自己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三、来源于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四、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第二节教育研究选题的评价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可行性。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问题具体明确。
第三节选题策略一、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二、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题。
三、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有关的课题。
四、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第四节研究方案设计一、教育研究方案的涵义。
二、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及写作要求。
1、课题依据。
2、课题研究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对象。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作业:设计“优生与后进生安排学习时间的比较研究”课题方案。
第三章文献检索与综述第一节文献及其作用一、文献的类型A:含义:P31B:分类:1、按文献的社会属性分:政治文献、军事文献、经济文献、教育文献。
2、按文献的处理、加工程度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3、按记录形态分: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网络型。
二、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文献的知识传承和信息传播作用。
2、文献的成果查新作用。
3、文献的理论证据作用。
第二节教育文献的收集一、我国教育文献信息源。
包括机构源、人员和物体源。
二、收集教育文献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1、收集教育文献的原则。
P34。
2、途径和方法:(1)、采购。
(2)现场收集。
(3)检索。
(4)复制、下载。
(5)索取。
第三节教育文献检索一、文献检索的目标P35。
二、文献检索的工具。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A:教育类图书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B:教育类报刊的检索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计算机检索一、计算机文献检索的主要方式。
1、联机检索。
2、光盘检索。
3、计算机网络检索。
二、计算机检索的途径和步骤。
三、计算机信息网服务方式简介。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简介。
1、国际互联网。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
3、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4、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第五节文献综合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结构与写法。
A:基本内容。
B:基本结构与写法。
1、标题。
2、提要。
3、正文。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三、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1、定好题目。
2、选好资料。
3、整理资料。
4、用好资料。
5、拟定提纲。
6、认真撰写。
7、审核修改。
8、标明出处。
第四章教育经验总结第一节教育经验总结概述一、教育经验总结的涵义。
1、经验2、教育经验。
3、教育经验总结。
4、先进的教育工作经验的标准。
二、教育经验总结的特点:1、以己有的经验作为研究内容。
2、保持研究过程的自然状态。
3、注重对教育经验的理性思考。
4、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三、教育经验总结的类型。
1、具体经验总结。
2、一般经验总结。
3、理论性经验总结。
四、开展教育经验总结的意义。
1、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2、是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3、是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教育经验总结实施步骤一、确定总结对象。
二、制定总结计划。
1、明确任务要求。
2、合理分工协作。
3、计划性与灵活性统一三、经验资料的积累,筛选提炼。
1、教育经验事实的积累。
2、教育经验事实的筛选。
3、事实经验事实的提炼。
四、教育经验总结的论证。
五、撰写经验总结报告。
第三节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一、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二、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联系。
四、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五、要有创新精神。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调查研究的主要步骤一、准备阶段1、确定调查研究课题2、选择调查研究对象3、草拟调查研究提纲4、制定调查研究提纲5、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培训二、调查阶段三、研究阶段(一)整理资料(二)分析资料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三)推断结论四、总结阶段。
第二节问卷法一、问卷题目的类型1、开放式题目。
2、封闭式题目3、混合式题目二、问卷设计的策略三、问卷设计的程序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五、问卷法的优缺点六、选择题和量表题的编制(一)选择题的编制(二)量表题的编制第三节访谈法一、访谈法的类型1、结构式访谈2、非结构式访谈3、半结构式访谈二、访谈要求和技巧三、访谈法的优缺点第四节观察法一、观察法的类型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2、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3、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4、时间取样观察和事件取样观察二、观察记录的步骤三、观察记录表四、观察技巧五、观察法的优缺点第五节个案调查一、典型调查。
二、重点调查。
三、追踪调查。
第六节抽样调查一、简单随机抽样。
二、分层随机抽样。
三、整群抽样。
四、等距抽样。
五、随机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六、准随机抽样。
第六章第一节个案研究概述一、个案研究的含义。
二、个案研究意义。
1、个案研究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
2、是很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3、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
4、是教师反思的主要手段。
三、个案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研究过程的深入性。
四、个案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节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认识个性,确立个案。
二、个案的资料搜索。
三、分析整理资料。
四、个案的发展指导。
五、追踪研究。
六、撰写报告。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方法一、跟踪法二、追因法。
三、临床谈话法。
四、产品分析法。
五、教育会诊法。
第七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一.总体与样本二.变量.三.变量类型.1.定类变量.2.定序变量.3.定距变量.4.定比变量.第三节描述统计一.统计表1.单项表.2.多项表.3.次数分布表.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1).求出全距.(2)确定组距和组数.(3)决定组限.(4)分组登记次数.4.编制统计表的注意事项.二.统计图:1.条形图.2.饼图:3.次数直方图.4.次数多边图.三.样本的数字特征1.平均值.2.中位数.3.众数.4.方差.5.标准差.四.相关系数.第四节分数的转换与解释一.原始分数及其局限1.不可比性.2.不可加性.3.不能反映学生在团体中的位置.二.几种常用的导出分数.1.百分等级分数.2.标准分数.3.T分数.第五节测验信度一.信度的定义.一.信度的种类.1.重测信度.2.复本信度.3.分半信度.四.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第六节测验效度一.效度与信度.一.内容效度.一.效标关相效度.一.提高效度的方法.第七节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一.难度1.难度的定义和计算.2.测验的平均难度.二.区分度.1.区分度的定义.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第一节教育实验概述一.教育实验的特征:1.教育实验的根本目的是判明因果关系.2.教育实验以假设为先导,围绕验证假设而操纵自变量.3.教育实验的因果探求是以人为的条件控制来保证实现的.二.教育实验的功能和局限性.三.教育实验的步骤:1.实验选题和设计.2.实验的实施.3.数据分析和报告结果.第二节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一.实验课题.一.实验假设.一.统计假设.第三节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一.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一.因变量的分析与测量.一.无关变量控制.一.实验控制与效度.1.内在效度.2.外在效度.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1.经历.2.成熟.3.样本选择.4.测验.5.被试中途退出实验.6.重复实验的干扰.7.实验参与人员的态度.8.其他.第四节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一类型:1:根据实验的目的,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2:根据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可以分为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 3:根据被试分配方法,可以分为等组实验,单组实验和轮组实验.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一)前实验设计.1.单组前后测设计.2.固定组比较设计.(二)准实验设计.1:不相等实验组对照前测后测设计. 2:时间序列设计.(三)真实验设计.1: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2:实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3:所罗门四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