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邢台社会钢琴教育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通过对部分老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现场观摩,笔者发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邢台社会钢琴教育;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03-02
近期,笔者对邢台的社会钢琴教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调查中除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家长、老师、学生进行访谈之外,还对部分老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现场观摩,在观摩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观摩了几位教师的钢琴课以及与多位教师进行访谈之后,本人深切地感受到,邢台的社会钢琴教育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已经十分陈旧。
诚然,《小汤》、《大汤》、《哈农练指法》、《车尔尼练习曲》等这些教学内容的经典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和不容亵渎的,对于技巧、指法的训练,这些教材都表现出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些教材多问世于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与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相比,这些教材的滞后性暴露无疑。
此外,这些教材大部分属于西方传统音乐作品,由于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成年人在面对一种陌生的文化形时,尚需查阅多方资料才能略知一二,而琴童在面对那些西方传统音乐作品时,对于那些作品的理解难度我们可想而知,这些难度使很多琴童在学习的道路上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从学生自开始学琴至学琴后对钢琴兴趣逐渐消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曲目的枯燥无味与晦涩难懂、趣味性和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缺失都使得这些西方传统的教学内容与邢台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社会钢琴教育的距离越来越远。
琴童非但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乐趣,而且很多学生的态度正在由最初的兴趣极高慢慢地转变为兴趣一般,最后变为兴趣消失,甚至开始讨厌钢琴学习。
同时,对于那些处于身心发育、思想活跃时期的琴童来讲,这些教材也明显背离了儿童身心发育特点。
面对那些枯燥乏味的教材时,琴童的思维受到禁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邢台的社会钢琴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选择的方式依然是沿袭传统,不善于吸收新的教学内容,固守在陈旧的教学内容中,正是这种“守旧”的教学方式使大部分儿童丧失了学习钢琴的信心与兴趣。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
(一)音乐性的消失
在此次调查中,根据本人对琴童学习过程的观察,很多孩子在
弹琴时表情木讷、呆滞,给人感觉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摆弄一件没有生命的机器,并且弹奏出来的音乐让人感觉索然无味,毫无乐感可言,表现欲望的释放更可以看作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一个琴童学习钢琴已有2年,但是当本人问及他所弹奏曲谱上的表情记号所表示的含义时,他却摇了摇头。
还有的琴童在弹琴过程中把乐曲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错误地理解为另外一种含义。
试想,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此之差,感受不到音乐的内涵,体会不到音乐的美,音乐性的表达又从何谈起呢!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老师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是有直接关联的。
社会钢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琴童的素质,使他们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学琴是手段,进行素质教育是目的。
优秀的钢琴教师能帮助学生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双赢,他们在注重解决学生技术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音乐感悟力和表现力的提高,进而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但是,现实中的社会钢琴教育却逐渐演变成了重技轻艺的教育。
以练习曲为例,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练习曲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指法以及灵活度,因此在给学生讲解练习曲以及需注意的问题时,只着重于技术,却忽视了其中所隐含的音乐内容。
曲谱中所标注的力度变化、呼吸换气、踏板的使用等记号似乎变得可有可无。
这种教学重点的严重偏差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法所教出来的学生也绝对不会奏出美妙的旋律。
很多老师错误地认为,社会钢琴教育本身是一种业余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所宣扬的不是选拔意识,而是普及和入门,因此,对于那些琴童不必提出过多要求,他们只需学会弹钢琴,而理解钢琴音乐的深层含义以及音乐内涵的表现并不是社会钢琴教育的重点。
对于社会钢琴教育的核心目的,他们完全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结果,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在弹琴时,手指是在运动的,而头脑却是一片空白,毫无内心情感的表达。
显而易见,这种态度为那些教学不规范、不严谨的钢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误人子弟的借口,他们对自己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非但没有进行反思,反而变得理直气壮,无疑,学生和家长却为此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
(二)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从以上的调查资料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由于各种原因,考级已经成为邢台地区琴童检验自身某一阶段钢琴学习水平的主流评价体系。
它所具有的正面意义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其负面效应却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现实情况来看,钢琴考级已经演变成了一方面是在考琴童,另一方面是在考老师。
当然,对老师的考核是以学生的考级成绩为标准来衡量的。
学生考级通过率高意味着老师教学水平高,考级通过率低意味着教师水平低。
因此,很多钢琴老师都非常看重学生的考级成绩,考级正在成为钢琴教师的一种压力。
钢琴课程是一门体现着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课程,在这种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每一个技巧点、知识点都要确保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已经十分透彻,长此以往,琴童才能真正掌握和自如运用钢琴的演奏技巧。
但是,以上在钢琴教学中所应该体现的基本要求在面对考级时却俨然变得苍白无力。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教师们常常把这些教学的基本原则置之度外,不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陷入考级内容无休止地反复练习中。
有的老师规定学生一年考一级,意味着一年的学习时间全部用来练习考级内容,凡是与考级无关的内容均不会进入老师的教学范围之内,导致学生接触的作品内容和风格十分单一,而老师针对某一考级曲目进行几十次、几百次地讲解后,致使孩子对钢琴的自信心和兴趣受到严重打击,毫无成就感可言。
即便以这种方式侥幸通过了考级,也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正水平。
此外,有些老师给学生制定的考级计划已经严重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所及,甚至出现跳级的现象。
有的学生考完二级后,紧接着就被老师要求准备六级的内容,到真正考试的时候,错误百出,手指发颤、节奏混乱,极其勉强地完成了整个考试过程。
这种跳级现象严重违背了钢琴教学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违反了科学规律,于琴童是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家长对教师的盲目崇拜使他们无法预知后果的严重性,当发现孩子除了会弹奏几首考级曲目,而在其他方面一无所获时,已经为时晚矣。
(三)教与学缺乏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国家教育部门正在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侧重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即重视学生的所思所想、挖掘他们的潜力,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目前这种教学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校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一定的评价,使教与学产生一种良好地互动。
相比之下,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社会钢琴教育的课堂,无论课下琴童表现得是多么的活泼好动,只要一走进钢琴课堂,大多数琴童都会变得非常安静,甚至有些唯唯诺诺,不敢直视老师,更谈不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邢台已经变得十分普及。
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些老师过于严厉是学生害怕上钢琴课的原因之一。
迫于考级的压力以及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一些教师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教训学生,比如恐吓,甚至大声训斥,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此外,还有些老师并不批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也讲解得十分清楚,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付出劳动了就已经完成任务,至于学生学不学、学多少则是另外一回事,显然,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在这样的课堂中,即便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得不到重视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了解,课堂氛围没有生气,那么在安排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时,教师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