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情介绍)一、黄河三角洲开发与东营市的诞生东营市的建立和建设都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关,因此,讲东营离不开讲黄河三角洲。
(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及演化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的三大三角洲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三角洲。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和输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横贯于华北大平原,在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因而在海岸带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大体可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1、古代黄河三角洲古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之前,多次变迁、改道中冲击形成的诸多三角洲的总称。
其地理范围是: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至天津、南至徐淮的黄河冲泛地区。
2、近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请咸丰五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废弃徐淮流路,北夺山东大清从利津河入海后冲击而形成的三角洲。
其地理范围是: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的扇形淤积地区。
土地面积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属东营市,其余200平方公里属滨州地区。
原大清河为地下河,河宽300米,河深6─9米,两岸无人工堤。
黄河注入以后,泥沙增多,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逐渐发展为地上悬河,经常决口泛滥。
大清河由地下河转为地上河的历时长达34年。
据多年实测资料,黄河每年携带11.2亿吨悬移质泥沙入海。
其中约50%沉积在入海口,约20%沉积在河道内和三角洲面上,约30%被海流卷至15米以深的远岸海域。
自黄河北徙山东入海的143年间,除去1938年民国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乱颍、涡入海的9年,实际在黄河三角洲行水134年,期间大的改道共有10次,小的改道50多次,并逐步建造起规模宏大并快速向海域推进的三角洲体系。
3、经济区划中的黄河三角洲在经济开放过程中,为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并考虑到相邻区域与三角洲中心地区的密切联系,在统筹开放布局时,常常把“三角洲”的概念加以延伸,以发挥三角洲的整体经济优势。
从有利于经济开发的角度,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项跨世纪工程时,在鲁政发1995〔121〕号文件附件中,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即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地区的全部,以及与其相邻、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条件相似的德州市的乐陵、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潍坊市的寿光市、寒亭区,共涉及5个市(地)的17个县(市、区),总面积21453平方公里。
2009年12月国务院已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范围界定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二)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与世界其他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是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东营市土地总面积78万公顷,尚有滨海草地、滩涂等40万公顷没有开发利用。
同时,黄河仍在以年均2000公顷的速度填海造陆,这些新淤陆地有机质含量丰富,生态活跃,被国家辟为自然生态保护区,总面积15万公顷。
二是油气资源储量宏富,现已发现64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几十亿吨,已形成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油田。
三是有辽阔的海洋资源,东营市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350公里,-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鱼、虾、蟹及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是黄、渤海多种鱼类的天然繁育场。
五是有储量可观的盐业资源,除丰富的浅海层卤水资源外,1990年又发现地质储量达5800亿吨的巨型盐矿,蕴藏规模居中国第二位。
另外还有地热资源、气候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等。
由于黄河三角洲是百余年来的新淤地,成土年幼,草甸过程短,海拔高程低,易受海潮侵袭,海相盐土含有大量盐份,加之蒸降比大,易于盐渍化,生态环境脆弱。
加上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因素,易受黄河洪水、海潮和风暴潮、内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
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环境条件可概括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脆弱。
(三)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历史1、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是一块年轻的土地,其开发历史不长。
前后百多年大致可分为农业开发、油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开发三个时期。
(1) 清末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自由开垦。
据《利津县志》记载:“自光绪八年(1882年)南北岭子决口,芦苇深处始有垦户。
光绪十七年(1891年)务本乡(今垦利县董集、宁海一带)西境连遭水灾......将二十九村灾民迁于海滩高阜地点(今利津汀河、罗镇乡一带),从割草窝(今汀河乡地)以下,顺旧河道以北柳树林子(今罗镇乡)而至,依次安置。
专事垦荒。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本县和沾化、广饶、寿光之群众纷纷前来开荒种地。
”从光绪八(1882)年至宣统二年(1910),铁门关以下至海,60余里的北荒洼,经过移民和垦户的开发逐步变成良田。
民国年间,有两次较集中的移民。
一次是民国19年(1930)军阀韩复榘之59旅前来屯垦,大量民田被强行霸占,分给“功劳”兵耕种。
另一次是民国24年(1935),黄河在鄄城县决口,水满荷泽、郓城、嘉祥、巨野、济宁、金乡、鱼台等县,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组织灾民迁至这里,垦荒种地,鲁西其他各县的贫民也有不少来此定居。
从此,这片新淤地上,人烟渐多,出现了八大组,1村、2村、3村、4存.......25村等移民村落。
(2)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垦荒。
1941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部队进驻八大组(现垦利永安镇),解放了利津,沾化北部沿海广大地区,在中共清河区委和行署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垦区工作委员会和垦区建设委员会。
1942年,清河行署建立了土地整理委员会,垦区设立了土地局。
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农民垦荒的政策措施。
垦区人民在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下,垦荒积极性空前高涨,敌占区的农民也纷纷前来垦荒安居。
据1943年统计,耕地面积比1941年增加了4倍,其中开生荒25万亩,共安置农户78865户,新建了39个村庄。
垦区收粮800万斤,占清河区的三分之二,成为解放区的“粮仓”,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新中国成立的60年代初的农、林、水利开发。
建国后,党和政府先后从鲁西南和附近县移民垦荒,在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垦利县陆续建立了友林、建林等新村落。
在组织农民垦荒的同时,还采取建立大型国营农场、林场、和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等措施,加快黄河三角洲农、林、水利各业的开发。
1951年,组织了农建二师,成立“五一”农场,实行农垦。
1952年又相继建立广北、黄河、渤海等大型国营农场。
这些农场在今天的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8年9月,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打鱼张引黄灌溉工程,”历经两年零五个月全部完工,为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提供了灌溉和其他用水条件。
1960年,山东省组织了3400多名团员青年,到孤岛植树造林,建立了共青团孤岛林场。
这些开发措施的实施,对黄河三角洲农、林、水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石油开发与东营市的诞生(标志着黄河三角洲进入综合开发阶段)1955年,根据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普查的统一部署,国家地质部和石油部相继在华北平原展开了石油勘探工作,1955年地质部组建石油普查大队,1956年,石油部组建华北石油钻探大队。
1956年10月石油部华北钻探大队在河北南宫县打了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未发现油气显示。
接着华北钻探大队又在河南、山东交界地带钻探了华2井、华3井、华4井、华5井、华6井,均未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
1960年在惠民打了华7井,发现了生油岩层,表明沿渤海地区有着良好的找油前景。
1961年1月,在垦利县东营村附近打出了华8井,获得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渤海湾地区的第一个油田--东辛油田。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地区打成的营2井,获得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
这在当时是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
胜利油田开始时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
1964年1月,为了尽快在这一地区找到大油田,经党中央批准,在这里逐步展开了大规模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工作。
当时的石油部长余秋里亲临东营地区指挥会战,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任会战工委书记兼总指挥。
大庆、玉门、新疆、四川的石油大军纷纷会集山东,以东营为主战场,展开了石油大会战,经过11个月的拼搏,探明含油面积39、86平方公里。
拿下了胜坨油田,打出了全国第一口高产井--坨11井。
又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基本探明了东营奥陷的含由轮廓,并相继发现了纯化、现河、滨南、尚店、八面河等9个油田。
至1966年底,“九二三厂”已由原来单一的勘探单位,发展成了拥有勘探、钻井、井下作业、油田建设、油气开发、集输等综合性的石油矿区。
形成了年产原油202万吨的生产能力,并快速的地建成投产了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输油管线--东(营)--辛(店)管线。
1971年6月,经山东省与石油部商定,正式将“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进入80年代后,原油产量不断上升,到1982年底,,实现年产原油1634万吨。
经过20多年的实践,胜利油田不仅规模扩大,产量增加,而且为现代化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首先,油田开发会战,建设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框架。
为满足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胜利油田在进行水利、道路、桥梁、海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尽可能兼顾地方利益,陆续兴建了一大批工农两利的基础设施,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实行了水、电、路、讯四通。
矿区供水系统已基本配套。
建成了大、中、小相结合、星罗棋布的平原水库,其中广南水库库容1、15亿立方米。
油区公路建设初步形成沟通内外的网络,初步改变了过去的区域封闭状态。
油区电网和通讯网基本形成。
其次,油田生产基地和生活小区建设形成了若干新兴城镇的雏形。
石油生产本身要求地上生产力布局必须与地下的资源分布相适应。
所以,胜利油田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立了200多个生产基地和住宅小区,并相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业服务系统和文教卫生与生活福利设施。
这些基地和生活小区,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市场,既推动了地下油气资源的开发,又促进了地上农业基地的建设,并与当地农民相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即新兴城镇的雏形。
但是,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田生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工业占地增加,但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地上、地下、工业和农业不能统筹安排,合理发展。
第二,城镇建设无法统一规划,油地各按自己的需要和设想搞一套,致使房屋、道路等建的十分混乱,很不合理。